數字技術帶給閱讀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提出了新課題。
如同電視誕生后電影依舊生機盎然,數字閱讀橫空出世,紙質圖書依然擁躉眾多。數字閱讀并未終結和取代傳統閱讀,而是豐富和拓展了閱讀的方式,呈現各有所長、互為補充、長期并存的態勢。
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是跨時空的信息、知識、文化的傳遞。從甲骨到簡帛,從紙張到手機,文字的載體不斷演化,而文明薪火相傳。不管技術如何進步,是讀屏還是讀書,人類通過閱讀傳承文明的需求不會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永恒。
數字化時代,深閱讀的意義格外凸顯。從三個維度看:
——數字化時代,面對海量信息,格外需要思考和洞察。全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早已超過過去數千年的總和。應對“信息過載”“信息繭房”,我們需要強大而敏銳的思考力、洞察力,避免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里迷失方向、隨波逐流。通過閱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智者不斷對話,思想的鋒刃才會愈發銳利、靈感的火花才能不斷迸發。閱讀使人智慧。
——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格外需要精神的滋養。閱讀如水,浸潤心田,潛移默化中造就精神世界的厚重與深邃,塑造寧靜淡泊、開闊高遠的人格。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豐盈。人畢竟不單是靠面包活著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超越物質與功利,涵養健康的心靈、理性的心態和高尚的情操。閱讀使人完整。
——數字化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國民素質的競爭。閱讀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我國國民閱讀情況近年不斷提升,但與一些國家相比,閱讀量仍然偏低,書香中國建設任重道遠。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才能興旺發達、生機盎然;一個熱愛閱讀的國家才會人才輩出、活力迸發。閱讀使國家強盛。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怎樣才能讓更多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深化全民閱讀。如今,親子閱讀成為多數家庭的日常。我國0—8周歲兒童家庭中,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超七成。“圖書館+走廊書吧+班級圖書角”等校園閱讀設施不斷完善,青少年閱讀量顯著增長。2023年,17歲以下未成年人年人均閱讀量達11.39本。全國持有圖書館借閱證的人數超1億。書香是一種氛圍。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建設漸入佳境,人人參與,人人受益。
——優化閱讀資源供給。我國年出版圖書超50萬種,數字平臺作品超5900萬部,涵蓋紙質與數字雙重資源,閱讀資源極大豐富。10萬余家實體書店、3000多家公共圖書館、58萬余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遍布城鄉;城市書房、社區書屋、共享書架等新型空間不斷涌現,全體人民閱讀更便捷。
——融合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數字時代,社會節奏快,閱讀方式也應因時而變,快慢結合、淺深并用、碎片化與系統化互補。數字閱讀讓我們緊跟時代、獲取資訊,傳統閱讀讓我們沉淀思想、深化理解。無論讀屏還是讀書,充實內核,提升素養,才能真正收獲成長與力量。
深閱讀是個人的樂事,也是民族的大事。閱讀使人智慧,閱讀使人完整,閱讀使國家強盛。充分用好數字化時代的“技術紅利”,億萬人的閱讀之力,必能壯大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澎湃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3日 04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