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賣小哥”送餐送貨途中出事故,有了新的保障方案。近日,有媒體援引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消息稱,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取得了積極的階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已有668萬人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范圍,支付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共計4.9億元。
該項試點目前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市開展,試點企業涵蓋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行業的7家頭部平臺,試點區域內的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同城貨運司機等群體可享受專屬的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中的職業傷害保障采取按單繳費,保費由就業人員所在平臺承擔,對就業人員免費,實行每單必保,每人必保。有了新的保障護航,每日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小哥”將能更加無憂向前。
外賣騎手倒在送餐途中,因與平臺無勞動關系而獲得的援助寥寥無幾,類似的新聞不時出現,并引發情與法的社會討論。據今年年初的一項統計,全國外賣騎手數量1300萬人,占新業態勞動者整體的15%。隨著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這個數字料將繼續攀升。這一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變得日益重要和緊迫。
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是針對傳統的用工方式所設計,參加工傷保險,須先確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存在正式且穩定的勞動關系。然而現實中,“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勞動者的勞動過程雖然圍繞平臺展開,但多數并未與平臺簽訂勞動合同,由此帶來勞動關系認定難的問題,自然也使他們無法被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
按專業人士的說法,試點中的職業傷害保障,相當于在工傷保險的大框架下建立了另一個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傷害保障體系,可謂一份專屬的新型工傷保險。該項制度將工傷保險與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的問題進行解綁,是一個不小的突破,這使得相關權益保障能夠覆蓋到盡可能多的群體,并且保障含金量比肩傳統的工傷保險,有力筑牢了勞動權益底線。更充分、更平衡、更立體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也將穩固新業態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充分發揮其“就業蓄水池”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試點中的職業傷害保障采用按單繳費的方式,平臺根據上個月的單量進行繳費。試點中的不同行業根據各自的行業特征執行差異化標準費率,目前外賣、出行、即時配送和同城貨運每一單分別繳納6分錢、4分錢、4分錢、2分錢。這種“訂單拆解”的繳費思路和方式也被普遍認為高度契合平臺勞動的性質和特點,具有啟發意義和推廣價值。
當然,在試點和之后推廣中,職業傷害保障也面臨一些待解的問題。正如有專家指出,在新業態就業的鏈條中,除了平臺企業和勞動者外,還存在一些以靈活用工管理平臺身份存在的地方合作企業,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之下,該如何厘定平臺和這些合作企業的繳費責任邊界,仍待求解。此外,按單繳費模式下,繳費費率如何動態調整,以符合“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兼顧勞動者權益保障和平臺企業利益;如何細化工傷認定;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經辦力量以實現最終的保障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并檢驗。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