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網約一輛公交,正在成為一種出行新時尚——據央視財經報道,前不久,江蘇無錫推出動態公交和響應式停靠公交服務,花上3元錢便可享受定制服務,試點運行以來,市民反饋積極。
所謂“動態公交”,其實就相當于公交版的網約車。市民用手機打開相應的服務頁面,即可在線預約叫車,公交車和網約車的優勢實現了互補:一方面,作為一種基本公共服務,公交性價比更高,尤其在相對偏遠的地帶,可緩解“騎車累、打車貴”的痛點;另一方面,網約公交車靈活機動,不必逢站必停,主打的就是“點對點”接送,真正實現“隨叫隨到”。
網約公交車并非新事物,多年前就有類似嘗試。如今重新討論起這個話題,有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有數據顯示,2014-2019年,坐公交的人每年都在減少,客運量平均每年自然流失2.41%。今年以來,河南商丘、河北保定等地相繼出現公交系統停擺,尋找破局之道勢在必行:當出行選擇變得多元化,在部分地區公交已不占交通主體地位,如何尋找新定位、新角色?網約公交車或許提供了一個思路。
可能有人會問,這種模式會不會叫好不叫座,反而造成了浪費?在筆者看來,未免太過悲觀。一來,當預約量較多,后臺可以生成最優路線,進入服務閑期,車輛也可以停在人流相對密集的地點等候,減少空效行駛;二來,盡管乘車需求相對分散,但通過精準有效的整合,有望發揮規模效應,攤薄運營成本,畢竟,網約公交車的客源往往比較穩定;事實上,它在緩解擁堵、節能減排等方面的作用,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降本”。
放眼全國各地,針對不同客群、區域的公交發展“新路徑”,正在多點開花:廣東東莞等地推出“公交婚車訂制”服務,被贊“既時尚又低碳”;山東濱州的“公交+”不斷“玩”出新花樣,非急救轉運服務、農村客貨郵融合可圈可點;浙江寧波公交集團開通“地鐵一到,公交即發”模式的接駁線……在票價難以覆蓋成本、服務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也需重新審視自身,克服“補貼依賴癥”,增強“造血”功能。
這也就要求,對公交車運營主體的管理同樣需要張弛有度,賦予足夠的創新空間。前不久,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城市公共汽電車企業充分利用運力資源,開通通勤、通學、就醫等定制公交線路”“優化定制公交管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等舉措,為城市公交服務的提質增效健全了政策基礎,明確了發展方向。
公交優先,是“保基本保民生”的應有之義。在堅持這一共識之余,部分城市的公交行業要擺脫經營窘境、駛向更廣闊的未來,不妨學會多條腿走路。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