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子沉下去,耳朵聽進去,才能把問題撈上來、癥結找出來。需求找準了,線頭理順了,思路就更清晰,這樣制定的政策舉措才貼心又暖心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推動從解決“點”上的具體問題,向解決“面”上的共性問題延伸,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
說到黨群服務中心,會想到什么?
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區的青年,可能會想到“夜校”。前不久,青年夜校藝術課堂在區黨群服務中心正式開課,手機攝影剪輯、國畫等9門課程,為85名青年學員提供了業余“充電”的去處。
廣東深圳沙河街道高發社區的居民,可能會想到“帶娃好去處”。由黨群服務中心擴建的頤幼中心,開設互動課程,老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參加。
上海奉賢金海街道的居民,可能會想到“非遺”。人們能在黨群服務中心研修傳統戲劇——滬劇。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黨群服務中心持續“上新”,引來群眾紛紛點贊,許多人還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些“新晉寶藏地”。
黨群服務中心的走紅,打破了許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也為如何做好服務工作帶來啟示。
走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黨群服務中心“做的”就是群眾“盼的”。而這里的關鍵,在于換位思考,從群眾需求中找工作發力點。
群眾有所需,服務理應有所應。現實中,在個別地方,存在“干部干,群眾看,干的看的都抱怨”的現象。事沒少干,為啥收獲不了群眾的認可?就在于沒有把握群眾需求。
比如,有的地方引入智慧管理系統,讓群眾通過APP反映問題,但當地村莊留守老人多,不少老人沒有智能手機,沒辦法用APP。初衷雖好,但機制設計不接地氣,與群眾需求不匹配,如何能受歡迎?
善于換位思考,真正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謀劃方案,才能把好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如何實現換位思考?
就是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聽一聽百姓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急難事是什么、窩心事有哪些。在北京密云上河灣社區,有個“社區書記工作室”,社區書記和工作人員定期開展“擺桌子聽意見”居民接待日活動。塑膠跑道破損需要翻新,公園里的路燈太少,紅螞蟻需要治理……隨著問題一個個得到解決,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持續提升。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過程。為民辦實事,就得知民情、察民意。身子沉下去,耳朵聽進去,才能把問題撈上來、癥結找出來。需求找準了,線頭理順了,思路就更清晰,這樣制定的政策舉措才貼心又暖心。
從“辦成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工作機制的持續創新完善,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
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探索多方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機制——四方議事會。圍墻變欄桿、“蜘蛛網”下地、院壩添了新桌椅……一場場四方議事會聊下來,一項項更新改造落了地,讓居民感慨“巴適得很”。
安徽銅陵,公安局各警種之前業務不互通,群眾要辦事,得去不同窗口排隊辦理,耗時費力。該局創新機制,整合窗口,培養“全科警長”,群眾在一窗可辦多件事,贏得好評。
基層探索的多點開花,給了人們“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心,也告訴我們,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推動從解決“點”上的具體問題,向解決“面”上的共性問題延伸,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既下好“繡花”功夫,又總結經驗、優化舉措、創新機制,服務就將更有精度、更有力度、更有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社區服務,提升服務功能?!鄙鐣陌l展,最終落腳點是人。善于換位思考,更加重視“群眾怎么想”,瞄準關切,勇于創新,我們的治理必將更有成效,也將更有力地托舉每個人的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