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關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的重大問題。當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要牢牢把握以下根本要求、重要原則和戰略任務。
始終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根本政治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旗幟鮮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要從中國傳統、中國實際出發,又要立足當代中國國情,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際出發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套用、移植和復制他國的制度模式、治理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什么其他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要求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高度來設計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否則,就會丟掉原則、迷失方向。當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不等于盲目排外、不學習借鑒各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文明成果。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經驗、做法和系統理論。他們有益的、好的東西,我們都要虛心學習、合理借鑒。但是,學習借鑒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能搞“全盤西化”“全盤移植”。
始終把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根本價值導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立場,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和理論方略都是為了人民。為人民謀福祉是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治理的目的、歸宿,也是依靠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說一千道一萬,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擺在最高位置。一方面要為了人民,制定政策要始終把人民答應不答應、滿不滿意和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始終解決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力解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環境治理、掃黑除惡、基層微腐敗、住房教育醫療等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緊緊依靠人民。新中國成立70年的偉大成就是千千萬萬的人民創造的,一切成就、一切榮耀都歸功于人民,人民是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沒有人民,我們便一事無成。因此,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始終走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虛心向群眾學習,拜人民為師,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依靠千千萬萬的群眾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始終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國家治理的根本保障。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也是國家治理的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制度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腦子要特別清醒、眼睛要特別明亮、立場要特別堅定,絕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動搖“。堅持黨對國家治理的領導,就是要始終堅持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把黨的領導全面貫穿于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各個方面,始終加強黨的政法、組織、宣傳、軍隊、輿論和意識形態、三農、經濟工作、外事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等各項工作全面領導,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形成”眾星捧月“的團結局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萬山磅礴,必有主峰“。在當前,堅持和完善黨的一切工作的領導,就是要堅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就是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保黨中央一錘定音、定于一尊。還要不斷改進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確保黨依法執政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
始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辦成了過去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解決了過去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進步與發展的根本制度,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制度。對此我們要堅持制度自信,但是與新時代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不斷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以其他制度,不斷完善建立在基本制度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法規和以黨章為根本遵循的黨內法規。當然還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統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諸多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統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效率與公平、政府與社會等多方面關系。只有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等一系列制度綜合配套的協同推進中,才能順利實現改革初衷,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才能最終達成。
始終把法律制度的嚴格執行作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根本要求。治理效能取決于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執行力。“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治是治國理政的最重要的制度規矩,首先要全面改革,注重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更要注重不同制度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使制度能夠管得住現在、跟得上發展、經得起檢驗,最終形成一整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扎緊制度的籠子,切實使各方面的制度國家成熟和定型,推進國家各項事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和程序化軌道。要善于運用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事務、增強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領導干部要增強制度意識,善于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廣大黨員、干部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引領全社會增強制度意識,自覺維護制度權威。要建立懲戒機制,深入實際細查,排除干擾真查,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隨意變通、惡意規避等嚴重破壞制度的行為,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留“暗門”、不開“天窗”,決不姑息遷就,堅決杜絕“破窗效應”。同時,更要徹底打消一些干部的僥幸心理、觀望態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敬畏制度的良好習慣和社會氛圍。總之,要通過制定制度、完善制度和執行制度,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開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局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