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以“原則上”為代表的模糊詞匯常在制度規定、訴求答復中出現。誠然,這類表述可以有效避免“一刀切”的治理亂象,讓政策執行更契合實際需要、彰顯民生溫度,但倘若過度濫用,甚至假借遵守原則之名,行打折變通之實,讓原則“跑偏走樣”,則易滋生不正之風,應引起高度警惕。
現實中,仍有部分黨員干部存在表面上大談原則,背地里卻“另搞一套”的錯誤行徑。比如,有的熱衷投機謀私利、善于鉆營走門路,干工作、辦事情習慣“對人不對事”,總是拿著原則做交易、攢人情;有的“怕”字當頭、“讓”字為先,為了所謂的“一團和氣”,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義,一味地降低標準、犧牲原則;有的急功近利、大干快上,為了完成進度指標、打造政績亮點,對制度任意裁剪,在規則面前打“擦邊球”……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每一次降低原則標準,每一回放寬執行尺度,都是對原則的背離,長此以往,原則就有了隨意性,甚至淪為失去原則的“圓則”。
小事不慎,終累大德;小節不拘,必損全局。很多違紀違規行為,往往始于對原則標準的放松、對特殊情況的縱容。出現這一現象,究其根源還是部分黨員干部的政績觀“跑偏”催生了作風“虛浮”。他們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喪失了堅守原則的勇氣與定力,為了面子和私欲,盲目搞遷就、迎合,在是非面前搖擺不定、在責任面前推諉扯皮,將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拋諸腦后。同時,政績考核過度重結果、輕過程,監督約束機制乏力,也讓一些原則性不強的黨員干部有了可乘之機,做出嚴重損害黨的形象與公信力的事情。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原則就是原則,丁是丁、卯是卯,絕不能含糊。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作風建設強勢推進,必須一篙不松勁讓堅守原則的清風正氣充盈黨內。一方面,要牢固樹立堅守原則的正確導向,通過常態化開展黨性教育和廉政培訓,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反面案例的警示效應,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做到事事講原則、守底線,努力創造經得起檢驗的真業績。另一方面,要優化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堅持以事實為依據、用結果來論證、憑口碑作衡量,做到“評時”與“平時”兼顧,“顯績”與“潛績”并重,對始終堅守原則的干部,在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等方面優先考慮,讓實干者有舞臺、上獎臺;對突破原則底線的干部,實行“一票否決”,嚴肅追責問責,讓投機者挨板子、丟位子。同時,暢通監督渠道,依托大數據搭建智能化監督平臺,實時抓取、精準識別異常情況和風險隱患,并設立專門的舉報熱線,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監督,凝聚強大合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