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層”是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這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時值年末歲初尤其是持續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更“接地氣”、走深走實的“關鍵期”,“四下基層”更加突顯其巨大理論力量和實踐價值。
毋庸諱言,“四下基層”下的是城鄉基層,走的是群眾路線,解的是百姓“心頭結”,收獲的是最真實、最廣泛、最迫切、最強烈的民情、民意、民智、民心,黨員干部尤其領導干部只有剎住“腳尖歪風”,沉下身子、邁開步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層,多一些輕車簡從、少一些前呼后擁,以“解剖麻雀”“蹲下去看清螞蟻”的精神,扎到困難眾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與群眾圍在一張桌子、坐在一條板凳,面對面宣講、肩并肩交流、心貼心溝通,聽真話、探實情,才能在發現問題中把準社會脈搏,在解決問題中認識發展規律,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宣傳“鄉土味”,效果“潤民心”。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要著力在宣傳內容、宣傳形式、宣傳語言上求真求新求變,不斷增強理論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坊間百姓傳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讓宣傳效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鮮活的語言表達是人們生活的“調味劑”,也是接受新生事物的“潤滑劑”。“長頸鹿吃樹葉——張口就來”,帶著“鄉音味”、泛出“泥土香”的宣傳,能夠讓百姓坐得住、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既增信心、也暖人心,既能當好傳播黨的好聲音的“傳聲筒”,也能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在基層落地生根。
調研“沾土氣”,方能“冒熱氣”。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帶著問題去調研,融入群眾找答案,關鍵要從思想上、作風上進行革故鼎新,僅停留在倡導、示范、帶頭,往往收效甚微;只看問題,不出對策,調研效果同樣大打折扣。可見,調查研究來不得一點馬虎,摻不得一點虛假。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要多一些“突然襲擊”,少一點“刻意而為”;多一些“自選動作”,少一點“僵硬教條”,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練就從群眾的“后院”和“角落”里發現問題的本領。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要以上率下、身先士卒,把“動真的、碰硬的、干實的”層層傳導,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才能贏得民心,贏得一切。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要借著這一股風,把問題找出來,做成清晰的臺賬,實行目標制定、打表推動、調度督導、評估銷號等全鏈條管理,對短期能夠解決的,立行立改、馬上就辦,對一時難以解決、需要持續推進的,明確目標、緊盯不放,確保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
拳拳“信訪情”, 殷殷“愛民心”。過去,一些基層干部也接訪,但群眾反映的問題不是一拖再拖、不給答復,就是推來推去、不予解決。群眾為了討個“說法”,就不得不越級上訪。可群眾的越級上訪,常常被基層干部視為“影響穩定”。有的地方寧愿為了“截訪”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對上訪者的訴求正面回應,甚至用“越級信訪就是違法”的標語來“震懾”上訪者,致使群眾積怨越來越深,干群關系非常緊張。信訪接待下基層,是“四下基層”的重要舉措,更是打通干群“連心橋”,推動矛盾“大化解”的橋梁與紐帶。黨員干部只有把“信訪窗口”搬到“百姓門口”,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變“截訪”為“接訪”,變“上訪”為“下訪”,變“坐診”為“出診”,整合常態接訪、定期約訪、重點走訪、領導下訪,用心、用情、用力打開信訪人“心扉”、解開信訪人“心結”,推動各類信訪事項實現“案結事了”“事心雙解”,讓信訪接待下基層真正成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
“小事”不小辦,圍著“民意轉”。“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黨員干部尤其領導干部要把工作著力點主動放在基層一線,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利用好“一線工作法”,在一線找問題、在一線破難題、在一線抓落實;要善于“現場辦公”問需求,把問寒暖的“辦公桌”端端放在群眾的家門口,聽一聽群眾最真實的需求,現場指導、現場協調、現場解決,為基層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緊盯工作“難點、堵點、痛點、節點、弱點、盲點、亂點”,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切實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斷讓群眾得到實惠,真正把民之所憂、民之所盼作為幫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著力點,交出群眾認可的“滿意卷”。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