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為基層減負,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要精兵簡政,繼續把這項工作抓下去。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就是穿針引線的人”,常常有人這樣形容作為“末梢”的基層工作人員。為基層減負、為干部松綁,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以貫之把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和為基層減負結合起來,作為黨的作風建設重要內容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一些地方形式主義“升級變異”,嚴重傷害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整治破除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一場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為“穿針引線”之人減負松綁,首先要即知即改,雷厲風行。“痕跡化管理”,初期主要集中在學習筆記、加班加點填寫上報各類表格等方面。比如,前不久,中央通報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3起典型問題中,某地村干部的手機里就有5個政務APP、26個工作群,部分政務APP規定了學習時長和學習積分,每天都要花時間用于政務APP打卡、學習,日常工作中疲于回復各類工作群的消息,還有的工作群需要上傳各項資料和照片。村里每個月要做一次安全檢查,需要去各個小餐館、小作坊檢查并拍照,上傳到政務APP或者工作群,還要填表,如此變形走樣的痕跡化管理,不僅陷入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也使得考核評比變成了“政務APP或工作群里比武”“卷宗競賽”“臺賬比拼”。基于此,要想切斷“痕跡形式主義”的尾巴,必須即知即改,雷厲風行,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工作,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成績。
為“穿針引線”之人減負松綁,要科學決策,著力于行。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不僅嚴重敗壞著政府官員的形象,也往往給基層黨員干部帶來額外的負擔,引起形式主義的產生。比如,中央通報某地過度追求耕地指標交易價格較高的水田指標,不顧缺水實際,引入社會資本,大規模實施耕地旱改水項目,因后期監管不到位、灌溉水源難以保障等,有的已經復種旱地作物,有的棄耕、棄收、撂荒,甚至個別挖塘養殖,出現“非農化”“非糧化”情況。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上級精神領悟不準確,不能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具體研判,不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亂決策、亂拍板、亂作為,導致決策失誤,勞而無功、勞民傷財。基于此,領導干部既要對有關“打架”政策規定的適用問題予以明確,又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別是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專家和基層黨員群眾的意見,多聽聽不同甚至反對的聲音,避免決策失誤。要著眼于基層實際,著眼于黨員干部的實踐,切實把基層干部從“偽忙碌”中解脫出來,促進干部輕松上陣,實干擔當。
為“穿針引線”之人減負松綁,要持續用力,持之以恒。“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確保基層出現的督查檢查頻繁、問責濫用、壓力“甩鍋”、處處留痕、材料論英雄、庸懶干部、典型速成等“痛點”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抓一時一事并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持之以恒。一些地方或單位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措施之所以沒有堅持下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了,沒有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基于此,解決形式主義、繁瑣的工作負擔等基層干部心頭上的隱痛,當然不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政貴有恒”和“打基礎、利長遠”的諄諄教誨,我們必須銘記于心,高度重視。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重在平時、貴在經常,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必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啃硬骨頭”的毅力,緊緊盯住基層“痛點”問題,一個一個破解,有條不紊、持續不斷地抓下去,抓出成效。
責任編輯:王振華 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