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安慶市考察桐城六尺巷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六尺巷全長約100米,寬約2米,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地糾紛。張家人馳書京城,在收到張英“千里來信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書信后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在看到張家的舉動后也主動讓出三尺地,由此成就了“六尺巷”,也成就了“與鄰為善、以和為貴”這段佳話。
根據“六尺巷”故事精髓,桐城市不僅在原地修復了“六尺巷”,還創新推出了以“聽、辯、勸、借、讓、和”為主題的“六尺巷調解法”,推動人民內部矛盾利用調解的辦法來解決。現如今,“六尺巷”不僅代表著一段婦孺皆知的故事,更是桐城市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工作法。
只有“鄰里和”才能“一家親”,唯有“解矛盾”才能“心連心”。民生事無小事,基層黨組織尤其基層干部應汲取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作為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制勝法寶。小區改造、道路修繕、工人欠薪……基層群眾發生矛盾糾紛的成因千差萬別,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不是喊出來的,更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這就要求基層干部要敢于直面問題、攻堅克難,找準矛盾化解的平衡點和著力點,用心、用情、用力疏通群眾心頭上的“堵點”,打通矛盾糾紛上的“癥結”、解開群眾心頭上的“心結”。要對歷史遺留問題“過篩子”,理清背后復雜的邏輯,采取“靶向治療”,撬動問題解決,真正做到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訴群眾之所求,堅決打牢社會治理的根基。
六尺窄巷,寬和街坊;百米短巷,歷史悠長。一條六尺巷,精神永流傳。一方面,鄰里務必養成“尚和、崇禮、謙讓”的君子品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而基層干部應對矛盾糾紛調處要“接地氣”“有底氣”“下力氣”,更好地了解實情、發現問題、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推動鄰里之間少一分“怨氣”,多一些“和氣”,努力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