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這3起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紀律規矩意識不強,在黨中央三令五申要習慣過緊日子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情況下,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上馬非必要非急需的建設裝修項目,超標準建設裝修。這些典型問題警示我們,習慣過緊日子,必須構建花錢問效追責長效機制,常抓常管、常管長嚴,抓出成效、化風成俗。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作風追求。從瑞金時的紅米飯、南瓜湯,到延安時的小米加步槍,從新中國成立后的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到新時代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今天,在全社會弘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需要讓人民群眾形成思想和行動自覺,尤其需要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習慣過緊日子。過緊日子并非權宜之計、一時之舉,而是必須長期堅持、貫徹到底的政治原則、工作紀律。
習慣過緊日子要“緊”在思想認識上。節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民生事業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只有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真正精打細算,讓有限財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才能讓群眾“錢袋子”捂得更緊、“菜籃子”拎得更穩、“好日子”過得更實,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廣大黨員干部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將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從思想上“緊”起來,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把更多真金白銀用在刀刃上、緊要處,讓過緊日子成為習慣和自覺。
習慣過緊日子要“緊”在制度約束上。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習慣過緊日子,關鍵是強化制度約束,硬化預算剛性,從預算編制、執行、監督方面嚴格“三公經費”管理,做到無預算不開支,推動費用管控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轉變,切實扎緊管住大手大腳花錢的制度籬笆。嚴格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預算約束和執行監督,去掉各種不必要的開銷和花架子,堅決杜絕講排場、比闊氣,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毛不拔”,做到“大錢大方、小錢小氣”,集中財力辦大事,就能著力為人民群眾拼得更多“好日子”。
習慣過緊日子要“緊”在執紀問責上。財經紀律是我們黨管黨治黨、嚴肅黨風政風的“傳家寶”。嚴肅財經紀律,能夠促進公共資金資產資源安全高效使用,充分體現財政性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屬性。要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各項財經法規和管理制度,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讓過緊日子成為常態化紀律要求。一方面,強化日常監督檢查,緊盯“財大氣粗”、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揮霍浪費財政資金等情況,以有力監督促進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黨員干部把財力用在實處、關鍵處。另一方面,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依規開展追責問責,嚴肅查處、通報曝光,讓財經紀律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滋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對于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應急之舉,合理開支、避免浪費、擯棄形式主義應該成為一貫的、長期的、常態化的硬性要求。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