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面子”乃人之常情,但對為官者而言,如果太愛“面子”甚至凡事皆講求“面子”,便極易在追求虛名浮利中迷失自我,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拋諸腦后。
揆諸現實,為官者被“面子”裹挾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有的常陷入“抹不開面子”的窘境,面對問題不敢直言、碰到矛盾繞道而行,在原則問題上含糊其辭、善打“太極拳”,甚至遇到不合理訴求時,往往硬著頭皮答應;有的不顧實際盲目“爭面子”,醉心于表面的繁華與形式的浮夸,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為了塑造靠譜、能干的形象,匯報工作時遮遮掩掩、報喜不報憂;有的毫無底線肆意為他人“撐面子”,推杯換盞、迎來送往成了工作“標配”,甚至為照顧同級“顏面”、迎合上級“情面”,不惜將公權力異化為個人“社交利器”,大開謀私之門……種種行徑已然偏離了求真務實、實干為民的正確導向。
追根溯源,為官者放不下“面子”,一方面是虛榮心作祟,過度在意自己是否“有面”,進而難以掙脫人情的重重桎梏,錯誤地將面子與威望、呼聲與政績劃等號,妄圖憑借表面的“赫赫之功”,贏得所謂的社會尊重。另一方面,部分政績考核指標“跑偏”,只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顯績”,而輕視關乎民生福祉和長久大計的“潛績”,讓少數領導干部誤把“大干快上”當作晉升快車道,全然忘卻為民造福才是最大政績。
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縱觀古今,從張居正身處積弊叢生之際,不顧守舊勢力的冷嘲熱諷,力推“一條鞭法”改革,最終破除陳規,成就萬歷中興大業,為后世敬仰;到焦裕祿不圖虛名,扎根蘭考大地,一心撲在風沙治理與百姓溫飽難題的攻克中,在為人民服務的點滴里實現個人價值,成為百姓心中不朽的豐碑;再到廖俊波不搞花架子、專注于惠民事的落地生根,用“辛勤指數”壘砌“幸福指數”,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政和奇跡”……歷史與實踐充分證明,為官者唯有一心為民,甩掉“面子”負累,方能步履輕盈、昂首奮進,成就一番事業。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真正的“面子”,絕非取決于物質的堆砌、官階的攀升或是一時的呼聲鼎沸,而在于能否贏得百姓由衷的認可與篤定的信服。要想讓為官者掙脫“面子”的枷鎖,一方面要強化思想引領,通過定期組織開展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精心篩選正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教學等方式,引導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深刻領悟唯有扎實的“里子”才是真本事的彰顯,從而筑起抵御不良風氣侵蝕的精神堤壩。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將群眾滿意程度、民生改善效度、政策落地力度等列為考核“硬指標”,打破單純以“面上”成績論英雄的舊規。同時,要嚴格監督執紀,保持常態化深入基層一線、實地考察調研的高壓態勢,讓那些妄圖憑借“面子”功夫濫竽充數、蒙混過關的行徑原形畢露,使搞形式主義的干部羞愧難當、紅臉出汗,真正從內心深處打消為“面子”折腰的念頭,切實營造風清氣正、昂揚向上的干部隊伍生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