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晉書·吳隱之傳》記載,廣西北郊石門有一泓山泉水井,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書“貪泉”二字。傳說,人只要飲了這口井的水,便會變得貪得無厭。西晉時,朝廷派往廣州的幾任官員,差不多都以經濟犯罪而被撤職法辦。晉安帝時,廣州官府衙門貪腐成風,朝廷欲革除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使,他不相信“貪泉”有如此魔力,經過石門時,特地來到“貪泉”邊,一面酌泉而飲,一面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后來,吳隱之在廣州任上多年,果然沒有因飲了“貪泉”而變成貪官,始終保持不貪不占的清白操行。吳隱之任職期滿乘船離開廣州時,身無長物,兩袖清風,行囊蕭蕭,船艙空空。皇帝詔書嘉獎他“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錯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廉由心生,“心廉”才能真正“行廉”,如果沒有一顆廉潔之心,“廉潔”就難以保持。有人飲“貪泉”而貪,不在乎泉,而在于心不堅;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因他“終當不易心”。心廉,是廉潔的第一境界也。
《晉書》還記載,西晉的胡質、胡威父子同在朝為官,都十分清廉。一天,晉武帝召見太守胡質之子胡威,問道:“大家都說你們父子二人清廉,那到底誰更清廉呢?”胡威沉吟一下答道:“我遠不及我的父親。”晉武帝一聽,笑笑說:“你這么說有什么理由嗎?”胡威答道:“我清廉,擔心別人不知道;而我父親清廉,卻生怕別人知道。這就是我遠遠不及我父親的地方。”越是德行高尚的人,越是謙卑低調,低調本身就是一種德行。有清廉之實,傳之于世,值得頌揚;然不愿揚清廉之名,視清廉為官應守之本分,這是廉潔的第二境界也。
清代張鵬翮是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無出其右”的清官。康熙三十三年(1694)張鵬翮受命擔任江南學政,當時有些考生手持京城權貴的親筆推薦信,要求學政在科考時給以便利,這些人懾于張鵬翮的正氣,在學政衙署前徘徊了很久,最終還是不敢將推薦信給他。張鵬翮秉公主持科考,風清氣正,選拔了許多有識之士,深得朝野上下好評。古人說:“廉生威”。做一個廉官,不但自己清正廉潔,別人也不敢送禮行賄;自己不以權謀私,親友也不敢仗權營私;不僅自己獨善其身,還讓他人心存敬畏,特別是那些心懷不軌、想做壞事的人害怕他,以己一身正氣,營造一個良好的清廉環境,這是廉潔的第三境界也。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