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記者來到銅陵有色集團所屬的銅陵銅冠建安新型環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其新型低碳膠凝材料生產區域看到,運輸車輛正在“成品倉”底部排隊裝車。
“我們以鋼鐵、熱電等行業產出的高爐礦渣、鋼渣等為主要原材料,經過破碎、粉磨,混合成為一種類似于水泥的膠凝材料。”銅冠建安新型環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鞏瑞晨介紹,該公司生產的新型低碳膠凝材料主要用于礦山井下膠結充填,“同等條件下,新型低碳膠凝材料使用量約為普通硅酸鹽水泥用量的60%至70%,可為礦山充填降本約三分之一。”
以科技創新支撐綠色低碳發展,讓傳統企業、傳統行業煥發新氣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固廢治理,是礦山企業繞不開的話題。銅礦采選過程中,95%以上的物質形成尾礦堆存于尾礦庫,尾礦存量大、增量多,加之傳統礦山尾礦庫建設審批愈加嚴格,為尾礦尋求規模化處置、資源化利用路徑是礦山可持續開采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銅冠建安新型環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尾礦制磚的基礎上,加大科研投入,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鋼鐵、熱電等行業產出的固廢,探索開發出新型低碳膠凝材料,實現“以廢治廢”。
“不同尾礦其粒徑、化學成分等各有不同,并且不同采礦階段產出的尾礦會有變化,區別于標準化的水泥,我們的新型低碳膠凝材料可以針對性給出不同的‘配合比’,以‘一礦一策’方式,保證膠結效果更好。”鞏瑞晨告訴記者,僅去年該公司就直接或間接消耗工業廢渣約40萬噸,產出新型低碳膠凝材料50萬噸,協同處置尾礦約500萬噸,實現營收近2億元。
在消納固廢的同時,充填修復礦山、減少碳排放,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2024年,《固廢基新型低碳膠凝材料在礦山充填與尾礦處置中的應用》成功入選聯合國巴塞爾公約亞太中心公布的“無廢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
尾礦囤積量巨大,僅靠礦山井下充填消納量有限。銅冠建安新型環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當前正在積極拓展尾礦應用于道路施工應用場景,推進“銅尾礦+新型低碳膠凝材料”替代“傳統水泥+天然砂石”。
去年,該公司在銅陵市交通運輸局、生態環境局等單位的支持下,在347國道與330國道開展了系列工業試驗,驗證了相關技術參數。今年1月24日,由該公司主導制定的安徽省地方標準《銅尾礦作道路材料應用技術規程》正式獲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并于2月24日起正式實施。
“道路施工動輒幾十上百公里,如果技術落地,將形成百萬噸級的尾礦消耗,成為最有效的尾礦消納渠道之一。”鞏瑞晨表示,作為“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骨干企業”,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在持續做好礦山充填消納尾礦的基礎上,落實專班加大技術推廣和市場拓展力度,推動新型低碳膠凝材料跨行業應用,為固廢消納和尾礦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作出新貢獻。
(記者 劉洋)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