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國九條”)正式發布,從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勾畫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藍圖。一年來,各方積極推動新“國九條”具體落實,“1+N”的政策體系加速構建,一個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中國資本市場正在形成。央廣財經推出新“國九條”一周年系列報道,全方位洞察一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與趨勢,共話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的路徑探索。
央廣網北京4月16日消息(記者 牛谷月)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到了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的階段。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重要基礎。新“國九條”發布一年以來,資本市場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從入口端提質、在過程端規范、于出口端出清,市場主體更新提質,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逐步健全,資本市場穩定與高質量發展態勢顯現。
多位專家在接受央廣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年以來,IPO門檻嚴格控制與退市出口疏通同步推進,“殼資源”貶值,資金向優質資產集中,上市公司質量提升成效顯著。目前,上市公司質量和結構優化,新興產業占比過半,分紅和回購金額創新高。未來資本市場改革需在“進、退、整、合”中構建健康市場生態,以市場韌性護航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嚴把上市關 門檻提升與結構優化并行
擴大對在審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現場檢查覆蓋面;將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納入發行上市負面清單;進一步壓實發行人第一責任和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建立中介機構“黑名單”制度;堅持“申報即擔責”,嚴查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問題……從交易所到發行人,再到中介機構,新“國九條”全面壓實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IPO審核質效雙升。
一年來,有關部門嚴格持續監管,把問題公司堅決擋在市場門外。強監管基調下,Wind數據顯示,2024年4月12日至2025年4月12日,累計有380家企業IPO撤否。“IPO撤否潮的本質是市場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型的必然陣痛。”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央廣財經記者表示,380家企業IPO撤否反映了審核倒逼企業“擠水分”和市場定價約束增強兩大信號。
田利輝表示,在監管穿透式問詢下,突擊入股、業績注水等操作難以為繼,不少企業主動撤回“不合格”申報。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認為,上市門檻提升將不合格企業擋在資本市場門外,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市場和投資者利益,同時也促使企業審慎對待上市,提前做好規范與信息披露工作。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既要“揪問題”,也要“優結構”。
一年來,A股嚴格控制發行上市門檻,強化科創屬性審查。Wind數據顯示,新“國九條”發布一年以來,A股新增上市公司98家,其中科創屬性較強的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5家,占比約76%。田利輝認為,A股出現越來越多的優質創新企業,是政策與市場合力的結果。一年以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創業板“三創四新”標準擴容,硬科技企業上市通道拓寬,制度紅利在不斷釋放。2024年新增科創企業IPO募資中,70%投向研發和產能升級,資本反哺創新,形成“上市-融資-創新”正循環。機構資金向戰略新興行業傾斜,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IPO估值溢價超傳統行業30%以上,“這展現市場對于新質生產力的選擇效應”。
劉春生預測,未來A股上市公司中,科創企業將成上市主力,結構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產業占比下降。建議政策在融資端增強制度包容性,完善科技企業相關體系;投資端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則認為,要實現A股上市公司結構的優化、創新力的提升,不僅要讓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還要讓更多的A股已經上市的存量公司聚焦主業、在其主業領域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提升其長遠發展的戰略定力。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12日,A股上市公司合計5418家,總市值合計96.98萬億元,約為2024年中國GDP的135萬億元的72%。田利輝預測,未來A股政策重點需要從“擴容”轉向“調結構”,強化并購重組整合、存量公司提質,推動證券化率向國際均值靠攏。
監管“長牙帶刺” 筑牢市場防線
踏入資本市場并不是終點,而是企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新“國九條”與證監會會同有關方面制定修訂的50多項制度規則一起,形成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1+N”政策體系,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購重組、交易、退市等全鏈條、各環節都進一步健全監管制度機制,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
一年來,現場檢查威懾顯現。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介紹,2024年以來,首發上市新申報企業現場檢查、現場督導覆蓋面從原先10%左右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
此外,在市場關切特別是投資者深惡痛絕的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等方面,證監會辦理各類案件739件,罰沒款153億元,金額超過2023年兩倍。除行政處罰外,對涉嫌犯罪的還積極追究刑事責任,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和線索178件,同比增長51%,對康得新、*ST新億等證券違法案責任人依法進一步追究刑事責任。
田利輝對央廣財經記者表示,新“國九條”對市場全鏈條的嚴格監管是:事前“長牙帶刺”——2024年現場檢查覆蓋率提至30%,現場檢查終止率超50%,倒逼企業規范申報;事中“精準拆彈”——大數據監控鎖定異常交易,2024年操縱市場案平均查處周期縮短至45天;事后“立體追責”——實現民事賠償、刑事追責與行政懲戒聯動,違法成本陡增。田利輝表示,新“國九條”進一步健全監管制度機制的核心是通過“嚴監管”實現“真市場”。
在防風險、穩信心方面,面對復雜嚴峻的市場運行形勢,有關部門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健全程序化交易監管制度,依法全面暫停轉融券,優化北向信息披露機制,嚴懲違規減持,包括“技術性離婚”減持、繞道減持、“閃電套現”等行為……強監管下,一年來,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持續提升:2024年,中國證監會會同地方政府全年走訪1622家上市公司;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披露并購重組交易2131單;上市公司實施分紅2.4萬億元、回購1476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趙錫軍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和發展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對于資本市場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當面臨越來越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時,一個平穩有序發展的資本市場,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一個更加明確、穩定的預期,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起到很強的支撐作用。
應退盡退 市場化出清加速推進
在退市方面,新“國九條”要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
中國證監會和交易所啟動的新一輪退市改革中,對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財務類退市、規范類退市和交易類退市四類強制退市指標進行優化完善,突出對財務造假、內控失效等亂象的打擊。單年大額造假、多年連續造假公司,將直接被“紅牌罰下”。目前,A股市場正在探索“強制退市保底線、主動退市優結構”的復合型退出路徑。
Wind數據顯示,新“國九條”實施一年來,A股退市公司達54家,其中面值退市34家,占比63%。田利輝表示,面值退市成主流,顯示市場“用腳投票”機制激活。此外,財務類退市標準細化,避免“保殼”操縱。他認為,未來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提升退市率,并且實現強制退市與主動退市雙輪驅動,退市渠道進一步多元化。
趙錫軍表示,一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退市的類別更加豐富,也更符合市場要求,退市公司的數量規模都在提高。“現階段,退市更強調是一個市場的行為,比如說股價退市、市值退市等等,這些屬于市場化‘劣汰’機制的表現。”趙錫軍提醒,“公司退市過程中也要特別考慮到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讓退市真正成為一個市場的選擇、一個符合投資者利益的選擇。”
同時,田利輝也提醒道,退市改革過程中要平衡“出清”與“保護”,建立動態平衡框架,明確生態凈化和穩定發展的目標。在出清端,需要實現退市標準剛性化,但輔以并購重組、破產重整等“軟著陸”機制,避免非理性沖擊;在保護端,需要明確完善先行賠付、集體訴訟,同時加強退市整理期風險提示,加強中小投資者保護。最終目標是以市場化淘汰機制凈化生態,以法治化保護機制穩定預期,實現“退得下、退得穩”。
在做優增量、盤活存量上下功夫,我國資本市場正在形成“申報質量提升-持續監管強化-劣質公司出清”的良性循環。隨著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升,我國資本市場正加速向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