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好房子”被頻繁提及。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近日,合肥市房地產業協會聯合第一房智庫研究院、合肥樓市公眾平臺、合肥市房地產消費維權工作站,共同舉辦“好房子”專屬惠民活動主題沙龍,旨在通過政策支持、企業讓利等方式,全力推動“好房子”建設。
“好房子”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涵蓋設計、材料、建造等多個環節,需要從政策、標準等多方面發力。
2024年,安徽探索建立好房子標準體系,推廣一批建設好房子的關鍵技術,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建設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的高品質住宅,滿足群眾多樣性住房需求。
更“高”的房子
近期,住建部正在組織編制“好房子”的建設指南,也在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其中有一項是把住宅層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
層高,就像房子的“身高”,通常指的是下層地板面或樓板面到上層樓板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一層樓的高度。大家在購房時常聽到的高度是住宅的凈高,層高是樓板厚度與凈高的總和。以前,住宅層高是按照《住宅設計規范》(2011版)中的標準執行的,其中規定“住宅層高宜為2.80米”。
從2.80米到不低于3米,住宅“長個”會給購房者、建筑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對購房者而言,層高提升意味著房屋裝修后樓層凈高也將提升,可以提高居住舒適度,住宅通風和采光效率也將進一步提高,有效提升人們居住水平和生活品質。對建筑企業來說,層高提升意味著單套住宅的成本上漲,倒逼企業摒棄‘毛坯思維’,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實現精裝交付和科技集成,并平衡好建設成本與住房品質。”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教授吳義東告訴記者,今后,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如果房企難以適應住宅標準升級,可能會面臨淘汰風險。
位于合肥市老城區與東部新中心交匯處附近的一個房產項目是由安徽建工集團旗下長城置業集團和保利發展控股聯合打造的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6月開始規劃,計劃建設16棟住宅樓,可容納853戶居民居住。
“項目在規劃時就把住宅層高定為3.15米,雖然這樣的層高設計可能會增加建筑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能為居住者提供更為寬敞的居住環境。”日前,該項目營銷副總王廣勝告訴記者,該項目不僅配備了健身房、兒童游樂場等活動空間,還設置了中心景觀區、架空層等共享空間,提升業主居住的舒適度。
該項目只是眾多“好房子”項目的一個縮影。經濟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們的居住需求在變化,從這一角度來看,“好房子”的標準和要求也是與時俱進的。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的,“好房子”是滿足住房需求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大趨勢,通過更加完善的標準規范引導,來建設或提供能夠滿足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等居住需求的房子,而這些要求都是當前普適性、標準化的“標配”,而不是所謂“高端化”的高線要求。
因此,不能把“好房子”和“貴房子”混為一談。多位專家建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徽應在前期“好房子”建設的基礎上,對標國家層面“好房子”的各項標準,以政策創新為牽引、科技賦能為內核、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政策、技術、市場、保障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進一步加快“好房子”建設進程。
更智能的房子
人臉識別、室內可視門鈴、熱成像監控……近日,在蚌埠市蚌山區解放路附近一個房產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各單體裝飾及室外配套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據了解,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規劃建設住宅28棟,可容納1378戶居民居住,目前一期1—13棟樓已完成主體驗收,計劃今年底交付,項目二期已全面開工,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計劃于2026年底分批次交付。
“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采用領先的智能化品牌,配置了車庫車牌識別、單元門人臉識別、電梯內監控、園區監控等全系智能化系統,實現資源的高效管理,提高居民居住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該項目工程副總經理韓飛告訴記者,他們還安裝了熱成像監控,用于監測電瓶車溫度異常情況。電瓶車溫度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將立即觸發警報,并通過監控中心及時通知相關工作人員,確保居住安全。
“好房子”離不開新科技,“好房子”和新科技可以互相成就。
一方面,通過大力推廣惠民實用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著力解決隔音不好、滲漏、開裂、反味等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積極推動全屋智能來提高舒適度和便利度。比如,燈光可以自動感應,窗簾可以語音控制,溫度濕度可以智能調節,人的健康可以實時監測,甚至冰箱里肉蛋奶少了還會溫馨提醒,就像有了一個貼心的“管家”。
合肥市瑤海區雨山路附近的一個房產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采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中央智控平臺,實現了全屋設備的互聯互通。
“以前,有些老人出門后老是感覺門沒關,總要折返回去再檢查一下,現在可以在手機軟件上查看。”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室內安裝了屏控,里面有燈光、語音傳感器等智能設置,只需一鍵操作或語音指令,便可實現燈光自動調節、窗簾智能開合等功能,為居民打造個性化、智能化的環境。
在采訪中,不少人擔心全屋智能的“好房子”會變成“貴房子”,成為普通百姓買不起、住不起的奢侈品。對此,吳義東認為,“好房子”不僅要有建設標準,還要有定價標準,避免“好房子”成為營銷噱頭,讓消費者承受更重負擔。同時,要避免“好房子”中的科技應用成為“雞肋”,明晰技術和質量標準。安全是“好房子”的基本前提,要實行安全標準一票否決制,讓百姓住上真正的“好房子”。
更舒適的房子
“原本不打算近期買房的,合肥計容新規出來后,同一戶型的使用面積比以前高不少,而且還有政府購房補貼,真的太吸引人了。”合肥市民余女士說。
去年,合肥市推出了《優化調整建筑工程容積率計算規則等相關規劃管理要求》(以下簡稱“計容新規”),計容新規從住宅建筑陽臺、架空層、架空連廊、配套設施、綠化率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在提升住房品質上樹立了一套地方標準。
把新房子建設成為“好房子”,也要想辦法將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當前,人們對“好房子”的理解可能因地域、年齡、經濟收入、知識結構等有所不同,對“好房子”的需求也可能存在區別。安徽在推進“好房子”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平衡這些需求?
“要平衡這些需求,政府應積極引領,指導相關單位把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在優化戶型設計、完善配套設施上下功夫,提高群眾居住體驗。結合城市更新,將許多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圍繞房屋加裝電梯、更新管網、開展智能化改造,圍繞小區配套建設口袋公園、增設養老和托育設施、增加健身設備等。同時引導企業做好市場細分,合理定價,如單身公寓、適老化住宅等,在房屋品質不打折扣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多樣化住房需求。”合肥市房協秘書長完顏萬里說。
為全力推動“好房子”建設,安徽制定“質量月”活動方案,以“為老百姓造好房子”為主題,安排部署“質量月”——“質量江淮行”活動,組織開展質量大宣傳、質量大講堂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建設工程從業人員質量意識,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切實推動工程質量提升。
如今,我國的城市人居建設目標已經從“住有所居”提升到“住有宜居”,讓人們住上“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是一項需要各行各業共同推進的任務。安徽是人口大省,城鎮化率總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更應立足實際,加快出臺“好房子”標準,細化綠色建材、智慧系統等標準,在土地、金融、財稅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建立“好房子”星級認證體系,將保障房、老房子納入“好房子”建設體系,將徽派建筑文化融入“好房子”建設中,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好房子”產品,更好地在城鎮化進程提速過程中滿足各方面的居住需求。
■ 記者 張彩莉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