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碧桃、玉蘭、早櫻等春花競相綻放,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迎來了海內外嘉賓。3月27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論壇年會期間,安徽科技創新成果驚喜亮相。
作為論壇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集聚了眾多酷炫的科技成果,多項科技成果為首次亮相,吸引了不少與會者前去參觀打卡。走進其中,記者看到一塊巨大的落地屏幕,屏幕上散發著藍色的光芒,如同星辰大海,靜謐而深邃。
往里面走,未來產業展區展示了不少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不遠處,擺放了一個擁有靈活手臂的機器化學家“小來”。“‘小來’由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展品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機器化學家平時不僅能代替科研人員完成難度高、周期長的化學實驗,還能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出最準確的實驗結果。“能讀、能想、能做事”的“小來”,現在已經成為科研人員的好幫手。
記者了解到,機器化學家“小來”的閱讀思考能力是通過背后的智能模型實現的。閱讀1.6萬篇文獻,科研人員可能需要六年到七年的時間,而“小來”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再往展區深處走,一名參展觀眾正用手指隔空操作一臺設備。“這臺設備是落地式全息手術影像平臺,借助了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將其與醫學影像平臺相結合,這樣醫院影像操作界面就能在空中成像,并可實施操作調閱。”東超全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展位講解員田興偉告訴記者,對于醫生來講,只需點擊空中的虛擬屏幕按鈕,就能完成相應的操作,在手術中操作設備更方便,不會影響無菌環境。
“公司總部位于合肥,以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為主要研發方向。”田興偉介紹,此次參展在主會場及展示中心均設有專屬展位,集中展示了空中成像提詞器等多款明星產品,不少產品是從合肥運過來的,吸引不少參會人員駐足觀看、頻頻點贊。
除了展示中心的創新成果,本屆論壇年會的開幕式上還有合肥“小太陽”的身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布的“EAST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科技成果,入選了中關村論壇十項重大科技成果。
論壇年會既是一個引領前沿技術風向的國際盛會,也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借助這一平臺,安徽將把創新故事傳播得更遠,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上蓬勃的創新活力與潛力。
(記者 鹿嘉惠 羅廣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