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記者從安徽省水利廳了解到,滁州市定遠縣岱山項目區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掛牌交易經公示后確認有效。此次交易標的物耕地指標16.28畝,交易額總計207.96萬元。這也是全國首單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標志著安徽創新探索出一條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增加耕地資源的治水新模式。
2023年8月28日,作為全省試點,定遠縣岱山項目區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項目批復總投資397.15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61公頃。通過治理,原本破碎的坡耕地被改造成一塊塊整齊的水平梯田,荒草地“變身”農田,廢棄的采礦宕口也重新披上了綠裝。
截至2024年7月底,項目區504畝坡耕地,經自然資源部門認定,新增耕地17.93畝、凈增耕地16.28畝,其中旱地15.02畝、水田1.26畝。這些新增的耕地指標在滁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后,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此次耕地指標的‘熱賣’,充分證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9月4日,安徽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定遠縣在省水利廳的部署和指導下,明確了水土保持新增耕地收益的30%獎補給項目區的鄉鎮用于附屬物補償及后續運行維護,70%繼續用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
該負責人表示,將市場機制引入水土流失治理中來,不僅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效果,還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新增耕地指標的交易,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財政收入來源,也為后續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安徽通過創新治水模式,在治水與土地利用之間找到了一條全新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成功轉化。接下來,安徽省將持續深化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鞏固擴大新增耕地和新增產能指標試點工作成果,通過強化技術指導和培訓,全力支持地方積極試點,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徽經驗和樣板。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汪濤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