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湯超 袁中鋒)“沒想到剛到手的碳票馬上就能變成錢。”4月24日,祁門縣西武嶺國有林場場長季東明在拿到頒發的林業碳票后,以每噸90元的價格,把176噸碳減排收益權賣給了黃山市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用于中和該景區電力等領域的碳排放。
當日,省級林業碳票首發儀式在位于黃山市的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舉行,全省首批發行5張省級林業碳票,共計碳減排量約為30萬噸。
黃山市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負責人表示,景區的游船、用電產生碳排放,需要購買碳票來抵消,所以,現場花15840元認購了碳票。
碳票是林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形象地說,就是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噸二氧化碳、釋放多少噸氧氣,經第三方機構監測核算、專家審查、林業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定,最終制發具有收益權的憑證。該憑證被賦予交易、質押、兌現、抵消等權能。
“有了這張碳票,我們還可以拿到銀行質押貸款。”滁州市皇甫山國有林場場長劉緒香高興地說。劉緒香領到了編號為“001”的首張省級林業碳票,并以232476噸碳減排量為質押,獲得徽商銀行滁州分行2100萬元授信金額。
徽商銀行滁州分行行長何靜表示,碳票將空氣中的碳減排量轉化為一種可交易、可質押的有價證券,使得生態資源具有了市場價值和金融屬性。此次給予的授信貸款正是看中了皇甫山國有林場的資源優勢和所蘊含的碳匯價值。
“林業碳票的探索,旨在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難計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四難’問題。”省林業局工作人員易芮介紹,近期出臺的《安徽省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對安徽省級林業碳票的計量、申請、制發、交易、抵消、融資監管等環節進行了規范,從制度層面推進林業碳票發展。
正因為如此,剛拿到手的碳票,馬上就能變鈔票。
“通過實行省級林業碳票制度,全省有了統一的碳票交易市場,發布全省統一的計量標準和管理辦法,這樣就能在全省范圍內有效盤活各地的森林資源。”易芮表示,今后還將不斷拓寬碳票的應用場景,讓碳票“紙變錢”更容易,真正做到“不砍樹能致富”。
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副院長張龍娃表示,此次安徽省級林業碳票的發行,初步構建了全省統一的碳票交易市場,探索制度化交易機制和平臺,提升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便利性和可持續性,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