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繞清溪水繞城,白云碧嶂畫難成。”只有真正踏入徽州古地,詩人筆下的鐘靈毓秀才會鮮活起來。
山水翕聚之處,歙也。地處黃山山脈與新安江交匯處的安徽歙縣,五峰拱秀,六水回瀾,宛若一方盛滿濃墨的古硯。歙縣自秦朝置縣、宋設徽州府,青磚黛瓦間沉淀著延綿千年的徽州魂韻,構筑起“一座沒有屋頂的徽派文化藝術館”。
作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徽州古城位于縣城中心,曾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的首邑,府縣同城1400余年,形成“城套城”的獨特格局。
城內古街、古巷、古橋縱橫交錯,民居、祠堂、牌坊“古建三絕”相得益彰。
穿過古城墻正中的南譙門,徽州府衙赫然入目。這座府衙不僅是古徽州府的標志,更是徽州古建中的典范。歙縣文物事務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紹,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被重新修復。
如今的府衙保留明弘治年間一軸五門規制,采用廊院式布局,遵循中軸對稱、左尊右卑、前衙后邸的原則,內有儀門、正堂等建筑。月梁、梭柱、平盤斗等大量明代木結構建筑實物,融入宋式遺風,別具韻味。
出府衙東行,陽和門外的許國石坊歷經風雨巋然挺立。作為全國現存唯一的 “八腳牌坊”,它打破四柱常規,由八柱圍合而成。石坊上的匾額、斗拱、雀替,皆飾以精美雕刻,柱腳的12只獅子神態各異,盡顯高超的石坊建造技藝。
俯瞰歙縣城南的漁梁古鎮,形似貼江而臥的大魚。蜿蜒一公里的漁梁老街如魚脊,向南北延伸的窄巷則似魚骨。老街中300多處重樓挑檐的商鋪老宅,古貌猶存。任擇一條窄巷行至江邊,視野便豁然開朗。
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漁梁壩橫臥練江之上。這座跨度138米、底寬27米的大壩全部用堅石壘砌,借“元寶釘”“燕尾榫”將巨石牢牢“鎖”住。壩上
水勢平坦,壩下浪峰咬石。
漁梁壩是古徽州人治水智慧的見證,也打開了興盛數百年的徽商傳奇。“明清時,江上檣桅林立,船只在此中轉東行,僅龍船塢碼頭就可停靠百余艘船只。”徽州古城講解員凌玲講述著這座水運商埠當年的盛景。
歙縣擁有167個中國傳統村落,數量之多居全國縣區之首。
沿箬嶺古道行至縣城西北角的許村,牌坊、亭閣、廊橋等200多處元明清古建星羅棋布,16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熠熠生輝,尤以徽州代表性的水口文化稱絕。
“許村枕山面水,昉溪、升溪環繞,在村南匯聚成富資水,呈現‘倒水葫蘆’的山水形態。先人們在溪水流出之處建起了高陽廊橋、大觀亭、雙壽承恩坊等,才有了今天渾然天成的水口風景圖。”在自家老宅經營民宿的許琦對于徽州文化如數家珍。
陽產,一座隱匿于群山懷抱之中的古老山寨。由于地處深山,數百年來,山民就地取材,夯土成墻,伐木建梁。一幢幢土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勾勒出一幅質樸而壯觀的土樓群圖景。
沿階梯登至半山腰的茶場遠眺,360余幢黃墻黑瓦的土樓依傍山勢,層層疊疊,由山腳向山頂蜿蜒伸展,與山川深林相融。
“陽產土樓這種山居建筑形式,是我們徽州人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體現,也是皖南大地的獨特印記。”深渡鎮陽產村村民鄭四清說。
每至金秋,陽產人會巧借窗臺屋頂曬出各種農作物,竹盤晾竿間,鋪展豐收,半山盛景。陽產曬秋的傳統農俗活動,吸引國內外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如今的歙縣,千年文脈仍在一磚一瓦、一椽一木、一路一橋間流淌,續寫古韻新章。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