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2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調研式集中采訪團走進合肥。記者深入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等地,探尋合肥向“新”而行的“源代碼”。
堅持“長期主義”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刊登文章,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于癌癥檢測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成像技術,首次讓外科醫生在術中實時捕捉到細胞級圖像。
這一技術就來自于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突精密”)自主研發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技術。
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勁宇告訴記者,他們團隊的研發始終著眼于“長期主義”,遇到秉持相同理念的合肥,真的是很幸運。
說起曾經面臨的巨大考驗,樹突精密CEO沈來全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從前。
彼時,公司曾因持續投入產品研發及臨床試驗,一度面臨資金周轉壓力。得知這一情況后,合肥市通過政策嫁接、資源導入、管理賦能等助力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銀行依托“貸投批量聯動”服務機制,聯合多家投資機構,提供了8000萬元資金支持,通過“股權+債權”組合方案,有效填補了公司“研發-市場”轉化期的資金缺口。
如今的合肥,一直在引導投融資機構要秉持“長期主義”,不緊盯企業的營收等數據,而是綜合考量,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長遠的發展預期上。
目前,樹突精密率先開發的以針式顯微鏡為基礎的術中手持顯微鏡EndoSCell?(安刀),已在華山醫院、華西醫院、協和醫院等國內頭部醫院開展多中心臨床試驗。自2023年以來,已累計完成2000余臺手術,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作為以科研起家的硬科技團隊,我們希望公司產品能被全球認可,更期待它能為患者減少病痛折磨。”沈來全說。
打造超級算力
近段時間,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古月有些忙碌,除了和量子領域相關企業保持密切接洽外,還與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內的多所全國高校科研團隊時刻保持著線上溝通。
這一切,都由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的“巢湖明月”所連接。
踏入“巢湖明月”核心區域,一座長、寬、高均十余米的淡藍色玻璃立方體格外引人注目。在其內部,1500臺先進算力服務器整齊排列,數萬張GPU卡有序運轉。
超級計算機究竟有多“超級”?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井梅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這臺超級計算機每秒運算能力1.2億億次,若用人的工作量替代,如果每人每秒能做一次計算,全國14億多人要將近100天才能完成。
2024年,合肥市打造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計算中心,作為全國首個實體化部署的量子計算和超級計算融合中心,它擁有“180+”量子比特超導技術路線和12量子比特離子阱技術路線量子計算資源。
全國最全多元性,國產化單一算力集群規模最大……有了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整體算力水平,接下來意欲何為?
王古月表示,未來不僅將在生物醫藥、金融、氣象三大領域打造示范性應用,還將與新能源車企合作,利用量子并行計算優化電池材料模擬流程,大大縮短研發周期。
如今的合肥,量子產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83家、居全國首位。
人工智能產業,累計建成智能算力規模超7100P,算力總體規模居全國前列,集聚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813家。正如王古月所期待的那樣,“量超融合的終極目標,是讓算力像水和電一樣,無聲地成為支撐千行百業的牢固基石。”
解凍“冷藏”成果
極低溫是量子計算機正常運行的必備條件,稀釋制冷機相當于給量子計算機用的“冰箱”。量子產業的發展,這個基本硬件至關重要。
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該行業的“佼佼者”,其研發的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能滿足相關科研及產業需求,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
走進該公司,幾位青年研究人員正熟練地調試著設備,為它的出廠做著最后的準備。
“我們的稀釋制冷機能夠創造mK(毫開爾文)級即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通過冷卻量子芯片和低溫電子器件,保證量子計算機長期穩定運行。”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紹良介紹。
如果不是因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王紹良覺得自己“應該還待在學校教書做科研”。
多年前,王紹良在相關研究領域就擁有一批論文和專利成果,但一直“冷藏”于實驗室。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2022年,安徽大學等5家省屬高校成為安徽首批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王紹良看到了“解凍”的希望,合肥市更是第一時間聯系他,并開始了一系列“成果催化”服務。
2023年,經學校賦權,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從當年6月立項到順利投產,只用了短短不到3個月時間。2024年,該公司與北京量子院、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合肥國家實驗室、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家國內科研院校和知名院校成為合作伙伴,并接到國內外60多個科研院所的意向訂單,金額約3億元。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一套能滿足年產60套極低溫儀器設備需求的產線,成功向國內多家科研院所交付數臺400型和1000型稀釋制冷機,一些機器還遠銷歐美。
集群集聚發展
電芯檢測、點膠、焊接、總成裝配、測試、封裝……在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霆動力”)的生產線上,身著統一服裝的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電池打包”的流程作業,這些檢驗合格的成品將被送往諸多海內外車企和相關領域企業。
成立于2010年的華霆動力,專注于為新能源汽車研發及制造安全、可靠、耐久的動力電池系統,適配具有不同電池化學成分且具有不同形狀的各種電芯。目前,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及儲能設備等多個領域。
“作為動力電池系統供應商,我們位于產業鏈的中游,上游是電芯,下游是整車廠,只有產業鏈越來越完備,才能讓我們有立足之地。”落地合肥十幾年以來,華霆動力總裁王揚發現這里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愈加完整,憑借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帶來的競爭優勢,讓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距離華霆動力2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該公司的合作商之一——江淮汽車整車廠基地。“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就是產業鏈越來越‘厚實’的優勢。”王揚笑著告訴記者。
截至2024年4月30日,華霆動力已為55家電動汽車整車廠客戶設計動力電池系統,并與25家電芯制造商保持緊密的業務關系。
“我們團隊正在加緊研發新技術,希望也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補鏈強鏈作出新貢獻。”王揚表示。
·合肥日報-合新聞記者 汪濤 見習記者 吳沁梅 郭子航·
記者手記
連日來,在多家“科創企業”走訪時,談及做科研和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初衷,不少科研人員都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使命感。
如今在合肥,“揭榜掛帥”機制擊穿產學研“高墻”,“耐心資本”澆灌出更多硬科技幼苗。
我們相信,科研人員的“使命感”會在這座崇尚創新的城市中,得到更多具象化的回應,結出更多科技碩果。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