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氣象預警信息的發布,能為各地提前做好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爭取到寶貴的時間。3月20日,記者從安徽省氣象臺獲悉,我省已構建“131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即提前1周初判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時段和強度,提前3天發布災害性天氣定量預報和風險預警,提前1天發布災害天氣預報落區、量級、影響時段,逐3小時發布滾動預報、預警指導產品,市、縣氣象臺提前1小時發布預警信號,觸發標準立即啟動預警“叫應”服務。
3月23日,即將迎來第65個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這一主題旨在呼吁全球各國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縮小氣象預警能力的差距,以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據氣象專家介紹,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熱帶氣旋加速增強、暴雨洪澇、熱浪干旱蔓延等,這些事件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構建高效的早期預警體系成為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關鍵手段,有助于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據悉,我省已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目前,全省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基本建立,地面常規自動氣象站增至3814個、高速公路氣象站網密度全國領先;利用天氣雷達、衛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立體監測,天氣雷達距地1km高度覆蓋率達96%,大幅提升了災害監測能力;持續推進預報預測技術攻關,研發多項基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覆蓋短臨預報、中短期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客觀預報方法,初步構建0~6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預報時空分辨率提升至最高5分鐘0.5公里。一系列預報技術的研發有效提升了預警準確率和時間提前量,2024年我省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89%,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達54.5分鐘。
省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發展更高分辨率的氣象數值預報模型,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預測算法,提升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高影響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性;針對突發性氣象災害(如雷暴、龍卷風、極端強降水),發展分鐘級到小時級的短臨預警系統,不斷縮短“預警時間窗”,延長預警時間提前量。
(記者 何珂)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