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安徽省檢察機關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正式上線,標志著安徽檢察工作邁入“數智融合”新階段。記者在現場獲悉,該系統自去年開始研發,目前已在全省79家檢察院部署應用,累計辦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
2024年初,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將人工智能應用探索納入數字檢察戰略總盤子,組織開展檢察科技創新工程,率先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檢察辦案場景研究。同年10月,聯合科大訊飛公司,探索應用人工智能賦能“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安徽路徑,并通過“三步走”戰略,縱深推進檢察智能化建設。
人工智能賦能檢察工作前景廣闊,但如何做好具體賦能,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安徽省人民檢察院針對工作中“人少案多”、辦案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堅持“業務主導、場景驅動、安全可控”原則,聚焦“輔助”定位,實行多場景點穴式設計、干預型生成式賦能、整體化無縫式對接的設計思路。
該系統緊緊圍繞刑事檢察案件辦理和大數據法律監督工作,以盜竊、故意傷害、交通肇事、危險駕駛四類案由為突破,創新設計實現智能閱卷、文書輔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檢測、偵查監督、法條推送、類案推薦、量型建議、AI問案、對話式建模等十大場景。
今年春節后,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啟動試點應用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運用AI助手成功辦理刑事案件2400余件,基層一線1000名以上檢察官親身體驗了AI助手。
經過兩個月的試用,AI助手的賦能效果已經初顯,超出設計預期。一方面,審查案件和撰寫文書時長縮短50%-70%。例如,1件盜竊刑事案件,審查卷宗和撰寫報告從過去純人工8小時至3天,通過智能輔助縮短到4小時至1天,辦案效率大幅提升。
同時,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生成的文書質量也更高。從整體應用效果上看,基本相當于給每名檢察官增配了1名辦案助手。
安徽省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省檢察院將堅持人工智能的“輔助”定位,在已探索的“十大場景”基礎上,積極構建“10+N”場景體系,爭取以AI輔助方式為每一名檢察官配備一個得力助手,更好助力“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合肥晚報-合新聞記者 邵曉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