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8個“全創改”區域之一,我省聚力下好創新先手棋,勇于改革創新,塑造了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
自2016年6月“全創改”方案獲批以來,安徽“全創改”工作總體進展順利,總結上報的“事業單位編制周轉池”和“事業單位工資激勵機制”等2項改革舉措,以及先行先試的“專利權質押融資”等3項改革舉措,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推廣的首批“全創改”經驗,“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管理改革”等13個典型案例入選國家“全創改”百佳案例,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017年底,國家對安徽“全創改”進行了中期評估,指出安徽創新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成效,為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優化了政策環境,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探索了新路徑,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制度供給,為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緊密結合開辟了新路徑,為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瞄準攻關核心技術,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供給,構筑可持續競爭優勢
12月14日,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成立和聚變堆園區建設啟動大會在合肥召開。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曹發義介紹,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4個大科學裝置,將建設國際領先的超導磁體和主機偏濾器兩大研究系統,解決聚變能利用從實驗到工程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快核聚變能工程化應用進程。設施建設過程中衍生的技術可推動高能物理、電力儲能、核磁共振、地質勘探、深空推進等多個領域發展,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原始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活水”。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從2016年開始,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實施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建設四大創新發展支撐體系實施意見等。 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 2017年1月,國家批準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8年10月,合肥濱湖科學城正式揭牌。安徽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跨越的宏偉藍圖初步繪就。 2012年以來,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中部地區前列。
近年來,我省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深入推進“全創改”的“試驗田”,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供給。
“圍繞探索構建地方參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制度體系,我省近年來不斷加大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體制機制創新力度。 ”省發展改革委改革創新處處長朱的娥介紹,資金投入方面,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平臺建設,支持重點科學研究,改變僅靠中央財政投入基礎研究的投入模式;大科學裝置審批方面,在全國首次探索將大科學裝置設施主體工程和配套園區工程分別由國家和省里審批,審批時間將縮短一半;資源整合方面,與中科院建立了緊密合作機制,定期召開省院合作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商定共建事項,共推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與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中電科集團等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國家科學中心,支持中國科大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整合安徽省立醫院,建立理工生醫融合的“科大新醫學”。
加強產學研用融合,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基于毫米波雷達的智能駕駛環境感知系統研制及產業化”是中國電科38所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重點項目。該項目瞄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無人駕駛的巨大市場需求,聚焦毫米波雷達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應用。 “在項目產品研制及產業化過程中將形成一系列產品及多項相關核心技術成果,并優先推動這些成果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產業化應用。 ”中國電科38所所長助理、研究員萬靜龍說。
“國家科學中心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創新源頭,2018年共有71項大院大所創新平臺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等項目對接成功。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借助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優勢,探索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系統梳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重點科技成果173項,正在創新支持模式,研究如何重點支持并集中轉化,搭建從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產業的橋梁。
要推動更多成果從“實驗室”進入“車間”,關鍵在于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作為“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全創改”試點單位,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建設與區域經濟建設相融合的技術轉化平臺,目前已建設聯合實驗室52家,累計孵化企業225家,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1家,申請專利143項。
科技成果只有與產業需要、市場需求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和創新驅動發展。我省把科技創新落腳點聚焦到產業發展上,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今年前10個月,全省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7.5%。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產業年產值超千億元,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鼓勵人才雙向流動,優化高校管理機制,全面推行編制周轉池制度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對標”滬寧杭先發地區,瞄準中心的新目標、新定位,落實省“人才30條”“合肥科學中心人才10條”,推動出臺《關于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見》及相關政策配套。在合肥國家科學中心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制度,賦予首席科學家用人權、用財權、用物權、技術路線決定權;省市財政支持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建設資金可按一定比例用于項目人才培養引進。近兩年,合肥科學中心新增院士10人、新增高端人才190余人,其中杰出青年、國家優青等杰出青年人才超過一半。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 “我省出臺高校院所技術人員離崗創業、企業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職任教等政策文件,鼓勵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雙向流動。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優化高校院所管理機制,擴大創新自主權,安徽積極推動中央駐皖高校院所深度參與“全創改”。推動中國電科駐皖4家研究院所開展企業化改革,整合組建了博微集團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對外投資、成果處置、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獲得了更大自主權。選擇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作為試點單位,建立了院長總負責的快速決策管理機制、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以及多元投融資體系。
簡政放權永遠在路上。我省積極探索建立編制周轉池制度,全面推行編制周轉池制度,盤活存量編制資源,提高編制使用效益。近年來,在全省本科高校全面推行“動態調整、周轉使用、人編捆綁、人走編收”編制周轉池制度,為高校院所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核增全省本科高校周轉池事業編制9233名,相應新增高級職稱崗位近4000個。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