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經安徽416公里。隨著黨中央作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沿江近海、居中靠東的我省皖江各地正乘著政策的東風,全面融入國家“三大戰略”,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走訪我省銅陵、蕪湖、馬鞍山、滁州等長江沿岸城市,感受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開放發展氣息,傾聽八百里皖江奔騰不息的發展節奏。
構建大通道,通江達海聯通世界舞臺
今年4月9日,滿載著2.2萬余噸鐵礦石的全國首艘江海直達船“江海直達1”號成功停靠馬鋼港務原料總廠碼頭。江海直達水運如今在馬鞍山已成“家常便飯”,江河海航運一體化也漸成我省長江航運發展新的常態。“江海直達船型省去了中轉環節,不僅節約了時間成本,減少損耗,而且契合馬鋼近年來推行的低庫存戰略。一般情況下,江海直達運輸方式與江海中轉相比,每噸鐵礦石能節約10塊錢以上,滿載情況下物流費用能省20萬元至30萬元。”馬鋼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祁尚民對記者說。
位于長江北岸的滁州,自從來安縣汊河鎮的汊河港開通以后,滁州的家電、機械、電子、休閑食品、農副產品等可以從這里通江達海,運往世界各地,或者通過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網絡南下北上、東運西輸,讓“滁州制造”走進千家萬戶。“我們先后考察了10多個地區后,最終被滁州地處南京與合肥兩大都市圈的特殊區位交通優勢、較低的制造成本以及當地政府的招商優惠、親商服務吸引,決定從蘇州來這里打造一個全新的生產基地。 ”在蘇滁現代產業園,星恒電源(滁州)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寧說。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我省沿江各地依托黃金水道加強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航道暢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一個覆蓋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的開放大通道正加快形成。
擁有36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的馬鞍山實施“以港興市”戰略,依托馬鞍山港、鄭蒲港,打造江海聯運樞紐中心,接連獲批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肉類、糧食等進口指定口岸,獲得了“國際通行證”和對外開放的金字招牌。今年6月份,位于鄭蒲港的馬鞍山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封關運行。
銅陵市實施擁江發展戰略,推動一江兩岸融合聯動、協調發展,堅持東融長三角,北聯合肥市,南連皖南示范區,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同時,建設銅陵進境水果指定口岸,成為繼合肥市之后安徽省第二個進境水果指定口岸,也是我省長江沿岸第一個進境水果指定口岸,并籌劃建設進境糧食指定口岸。
11月30日,商合杭鐵路蕪湖長江公鐵大橋北主塔成功封頂,標志著該橋主塔施工全部完成,到2020年大橋建成通車后,皖江城市蕪湖、宣城又多了一條面向長三角地區的大通道。此外,蕪湖市圍繞“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規劃,積極建設以蕪湖為中心的高速公路六大對外通道,2017年底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到284公里。去年,該市成為我省首批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同時,加快推進三山港對外開放。
隨著南京實施跨江發展,南京江北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滁州市搶抓歷史性機遇,在毗鄰南京的天長、來安、全椒、南譙新區、蘇滁現代產業園等地規劃建設“大江北”協同一體化發展平臺,積極融入南京江北新區,助力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
貿易大通關,優化環境促進投資便利
在蕪湖海關報關大廳,記者看到一張查檢合一工作流程圖,企業只要進行一次報關,就可以完成海關查驗和檢驗檢疫兩道流程,原先的229個申報項目精簡為105項,大大提高了企業通關效率。出口大戶蕪湖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點研發的厚度只有0.3mm的玻璃面板受到了全球主流液晶屏生產廠家的青睞。然而,顯示器行業對交貨時間要求很高,下訂單后一周內就要收到產品。“海關協助我們企業把通關時間比原來壓縮兩天,基本上貨物到了就可以通關放行,這就給我們搶來大額訂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長信公司總裁助理朱立祥說。
為了助推優質安徽制造更快走出去,我省立足已有的各類主體和開放平臺,全面推行關檢合作,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作業模式和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截至目前,我省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為8.05小時,低于國務院今年確定的目標時間8.2小時。
在沿江各地采訪,記者感受到皖江速度。天長市的遙控器幾天時間就出現在中東國家的商鋪,歐美的化妝品、母嬰用品通過保稅區存放,網上下單后一兩天就能送貨到家。“海關、國檢、稅務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聯動機制,通關單無紙化達到100%,進口通關時間平均1.17小時,出口通關秒放,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全面落實,稅控發票已實現網上申領。”據滁州海關天長通關監管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前10個月,天長市實現進出口5.08億美元,其中出口4.64億美元,進出口企業總數超350家。
我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創新外貿發展方式,以合肥、蕪湖、馬鞍山綜合保稅區為主體,積極創建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統籌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今年5月18日開園的滁州市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已有33家跨境電商企業和第三方服務公司入駐,鳳陽的玻璃、滁州開發區的清真食品等已通過這里走出國門,免費進入設在捷克、智利等國的海外倉。
此外,蕪湖市對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施備案為主的管理辦法,銅陵市營造“四最”營商環境,在經開區試行工業項目“承諾即開工”審批制度改革,蕪湖、合肥、宣城三市加入“G60科創走廊”,為長三角9個城市的企業和群眾提供“一網通辦”審批綜合服務等,都為內外資企業入駐營造了優良環境。
產業大融合,深度合作實現高質發展
每個工作日早上,從南京江北新區向北開車20多分鐘,到位于南譙新區的滁州高教科創城南工大開元環保科技(滁州)有限公司上班,傍晚再返回,對公司的幾十名科研人員來說,已成家常便飯。“我們的技術研發團隊中有70%的人來自江蘇各大高校,銷售在南京,研發生產在滁州,這種互補布局對公司發展很有利。”公司總工程師馬俊感覺到滁寧兩地無論是交通對接還是產業合作,天然有一種融合基因。
滁州市利用國家級產城融合發展平臺,瞄準全球產業鏈價值高端進行精準招商引資引智引技,優化提升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滁州經開區成為我省智能家電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滁州高教科創城成為南京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地;汊河科技新城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成為中車集團軌道交通重要零配件供應基地;蘇滁現代產業園利用蘇州工業園區的全球招商平臺,漸成我省利用外資的一塊高地。德國西門子、法國瓦盧瑞克、臺灣隆達電子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
“長江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主要交匯地帶,沿江各地正統籌沿海沿邊沿江和內陸開放,建設開放大平臺,培育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這臺高溫雙推板自動循環爐剛通過調試,準備發往德國,是公司出口的第9臺機器,旁邊的玻璃排蠟爐是即將出口的第10臺機器,將發往泰國。 ”在銅陵四拓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總經理告訴記者,作為銅陵經開區今年以商引商重點企業,四拓智能裝備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艾默生易耗品玻璃封接高溫氮氣保護爐、表面處理設備等產品的最大供應商。該企業入駐銅陵經開區,延伸了銅陵裝備制造產業鏈,壯大了智能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群。
而在國家級蕪湖經濟開發區,集聚了3000多家企業,其中有29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59家國內上市公司在此投資興業,地區生產總值逾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近2000億元,成為“皖江開發開放的窗口”。今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亞北蘇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一期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海螺集團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大力實施海外發展戰略的又一成功實踐,目前,集團已在多個國家投資建材水泥項目,產品和技術裝備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蕪湖市還積極鼓勵奇瑞、美的、德豪潤達、長信科技、埃夫特、海螺等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和參與海外并購,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通用照明光源、工業機器人、建材等產業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記者手記·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同飲一江水! ”長江之長,在古時讓有情人只能千里遙望,如今卻在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政策下,把沿江城市一線相牽,并攜手出海,奔向世界的懷抱。
在沿江城市采訪,記者首先感受到對外大通道的暢通,讓皖江與世界的時空距離越來越短,也為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其次感受到投資環境的優化和通關的便利。全球一體化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技術的運用,為全世界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提速增效,也讓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意識更加超前。最后感受到世界各地經濟合作、融合發展更加緊密、深入,時空距離不再是問題,體制機制不再成障礙,跨省上班下班、跨國投資并購、跨界合作共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因開放而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