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忠教授介紹說,楚國是興起于今湖北西部荊山一帶的古老部落,當初楚人的祖先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師。他的孫子熊繹同齊、魯、晉、衛等國的先祖們, 一起受封于周成王。因為他的部族屬于蠻夷,只封了個子爵,所統轄的地域,方圓也不過百里。熊繹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到了楚平王十年(前519),楚國競發展成方圓數千里的大國,楚國的面積幾乎是幾十倍地擴大。楚國先后并吞了江、漢流域的許多小國之后,便沒有了后顧之憂,接著就把軍事活動的中心向東轉向了淮河流域,以便同中原各國爭奪霸權。
縱觀春秋、戰國五百年,楚國在兩淮地區的慘淡經營,長達四百五十余年,經歷了獨霸、爭衡和獨霸三個階段。在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淮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交會中,淮楚文化構成淮河流域文化的主體。
楚國第一次獨霸兩淮流域,是從楚文王十年(前680)開始的,到楚共王七年(前584)楚大夫巫臣赴吳結束。從西向東,即從淮河上游,逐漸推進到中游和下游。
從楚文王到楚昭王的近二百年間,楚國越過大別山,縱橫馳騁,銳不可當,先后奪取淮河上游的弦、息、江、道(今河南確山北) 柏(今河南舞陽縣東南),黃、蔣,又深入淮河中游,奪取陳、蔡、六、英、 蓼、城父、乾溪、群舒,最后占領淮河下游的徐國。至此,兩淮流城全部歸入楚國版圖。這時,楚莊王問鼎中原,濯纓黃河,并國36,開地三千里,楚國軍隊所向無敵,與晉國平分天下霸權。
這時,在東方正在崛起的吳國,對楚國的長驅直入表示了極大的恐慌和憤怒,與楚國在淮河流域展開了一百一十余年的激烈爭奪。
楚再次獨霸兩淮,直至滅亡。這時,楚國不僅占領整個淮河流域, 并且乘勢一直打到山東半島,把莒(今山東莒縣)、魯(今山東曲阜)劃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到戰國中期,楚威王滅了越國,把吳、越都據為己有,勢力范圍擴大到東海邊。楚國這時已經統一了長江中、下游,把江漢流域、江淮地區和江浙地區聯成一片,成為幅員極為遼闊的大國。因此,如果把政治中心仍然放在江漢流域,勢必造成尾大于首的局面。而淮河流域,則成了楚國的中心地帶,當然是最理想的建都地點。最后,楚國終于選擇位于淮河支流潁河之畔的陳(今河南淮陽)、巨陽(今安徽太和縣境內)、壽春(今安徽壽縣)作為自己的國都。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國大將白起占領郢都,郢都第二次失陷,秦軍掠奪宮室財物,焚燒楚先王陵墓,楚頃襄王東徙遷都于淮陽, 淮陽處于南、北、東文化走廊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飽受兵燹之苦。 其中楚國對陳的侵伐,較大規模的就有八次,其中二次滅陳。戰國時代, 這里成為楚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作為楚都共延續了二十五年。楚國當年在這里曾經輝煌一時。先后奪取了長江邊被秦占領的十五座城邑,又派出三萬人幫助三晉伐燕,并派春申君黃歇和將軍景陽救趙。考烈王八年(前255),周公所封的魯國競被楚滅掉。公元前241年,楚國作為縱長, 帶領五國諸侯共同討伐秦國。而為王三十六年的楚頃襄王也死在這里, 他在淮陽生活了十五年。1980年,河南省博物館對淮陽城進行了普查和試掘,證明今淮陽就是陳郢(或稱郢陳)故城。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淮陽地區馬鞍冢進行了發掘。雖然墓葬被盜,但是仍出土文物達數千件。根據馬鞍冢及車馬坑的葬制和出土器物種類、特征來分析,與中原墓葬有很大的不同,確定就是楚襄王墓。
陳廣忠教授介紹說,楚考烈王在淮北平原上的巨陽為都十二年,最后離開此地,遷到潁河與淮河交匯處的淮河南岸壽春建都。“壽春”的名稱第一次見于史籍, 是在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選擇壽春建都,這是必然的選擇。這里交通方便,地域廣闊,農業發達,氣候適中,可以養活一個諸侯國的政權機構和軍隊。《晉書·伏滔傳》中曾經這樣描寫壽春地理之妙:“南引荊汝之利,東連三吳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過七百,而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內保淮肥之固。龍泉之陂(期思陂),良疇萬頃。舒六之貢,利盡蠻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 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藪澤之限,水旱之所不害,土產草滋之實,荒年之所取給。”由此可知,江淮流域之富庶,莫過壽春;江淮文化之精華, 畢集壽春。同時,作為都城,又可以把淮南、淮北廣大地區連成一片。淮北之地雖無高山大川可守,但是有一望無際的黃淮沖積大平原,盛產五谷。楚頃襄王時曾封莊辛為陽陵君,著力開發過淮北之地;封黃歇為春申君,賜與淮北之地十二縣。楚國在壽春建都,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美好的前景和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
楚國的最后四個王即考烈王、幽王、哀王、負芻,在壽春統治了18年。直到楚王負芻于公元前223年當了秦朝大將王翦的俘虜,楚國便正式壽終正寢了。這樣,從楚文王十年(前680)消滅息國進入淮河流域算起,到楚國滅亡,共四百五十七年。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