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遇上高亢激越的皖北喇叭,當古韻鏗鏘的甌劇碰撞婉轉清麗的黃梅戲,50余個非遺項目精彩亮相,16名勞模工匠參與其中,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職工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4月21日,一場跨越地域、對話古今的非遺盛宴“文脈薪傳 匠心共融”長三角三省一市職工非遺技藝交流活動在黃山開啟。
非遺技藝舞臺展演
精彩紛呈魅力四射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在非遺技藝舞臺展演環節,首先登場的是來自安徽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曲目是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女駙馬》選段。安徽省勞動模范、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吳美蓮帶來的《女駙馬》選段,唱腔華麗婉約、韻味十足,讓觀眾如癡如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千年詩韻流淌成弦上清音,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蘇州市勞動模范、一級演員盛曉云帶來的蘇州評彈《楓橋夜泊》,以國家級非遺的雅致風韻,帶觀眾走進江南的夢里水鄉。
足尖托起千斤重,傘尖輕旋萬象生。江蘇省國家級非遺項目建湖雜技《守候——扛蹬傘》,用驚險與柔美詮釋“扛得起、守得住”的工匠精神;南戲遺響傳甌越,古韻新聲動乾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級演員、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獲得者蔡曉秋帶來的浙江省國家級非遺甌劇《中華甌韻》,以“戲曲活化石”的悠遠腔調,唱響新時代勞動者的文化自信。
“這幾年通過工會搭建平臺,推動非遺走進職工生活,讓我們從觀眾變成了參與者,近距離感受非遺、參與非遺,這也是一種傳承和發揚,特別有意義?!眳敲郎徴f。
匠人勞模分享技藝
匠心傳世錦藝華章
徽州漆器的流光溢彩,鐵畫銀鉤的鏗鏘鍛打,紫砂陶器的溫潤如玉,演繹器物有靈的工匠哲學;莊行土布的經緯交織,阜陽、金華剪紙的刀光游走,訴說“以技載道”的東方美學;宣紙徽墨的松煙凝香,湖筆歙硯的鋒芒暗藏,鋪展中華文脈的千年畫卷……
展館內,匠心傳世、錦藝華章、墨韻流芳,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職工非遺傳承人帶著他們的非遺產品精彩亮相,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和非遺產品讓人駐足,流連忘返。
“徽州漆器是一種以精雅為風貌、極具文人審美情趣、地域性較強的漆器種類,在造型和圖案色彩等方面反映了古徽州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品位,在中國漆器界獨樹一幟,現為國家級項目?!敝袊に嚸佬g大師、“徽州漆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甘而可說。
“東臺發繡是江蘇省東臺市特產,源于唐代,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以妙齡少女自然色發為材料,運用滾、施、纏等數十種針法,色彩柔和,清雋高雅,耐腐防蝕,代表作《寒山寺》《清明上河圖》等被博物館珍藏?!苯K省勞模、“東臺發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伯余介紹,自己從事這行已經40余年,一直致力于非遺產品的創新和發展,能夠參與今天的現場交流活動,他覺得非常有意義,可以互相切磋技藝,分享經驗。
傳承中不斷發展
創新中力求融合
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融合,現場展館的互動環節,為觀眾與創作者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和平臺。
“老鳳祥的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堪稱‘指尖上的絕活’,較為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精華。在作品的設計創新上,我們融入了很多中國傳統的紋樣元素,再增加現代的設計細節,比如這件黃金制作的金龍魚,用花絲鏤空技術加入自己的思考,看起來更有立體的視覺美感?!崩哮P祥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天應表示,自己一直在將傳統工藝推陳出新,力求在制作工藝上不斷進步。
今年恰逢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在活動現場,安徽工匠、國家級非遺阜陽剪紙藝術家葛庭友創作的《百年工運 匠心共融》作為獻禮之作,也精彩亮相。在他的巧手下,一幅凝聚長三角非遺匠心的剪紙長卷徐徐展開——上海外灘、蘇州園林、西湖勝景、黃山奇峰躍然紙上。“我學習剪紙已經30多年了,目前除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外,也在當地的中小學、老年大學等課堂教授剪紙技藝。剪紙這門技藝,需要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也容易被普及和推廣,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剪紙,讓非遺技藝發揚光大?!备鹜ビ迅锌馈?/span>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