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安慶桐城市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當作農村工作重中之重來抓,以黨建為引領,以綠色產業方向,大力實施“三年強村計劃”,按下村集體經濟發展“快車鍵”。2018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累計3345萬元, 全市203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上36個,其中50萬元以上5個。
選好能人,帶富“一方水土”
8月30日,記者走進桐城市嬉子湖鎮蟠龍村,最明顯的感受是:這里環境好、資源多、企業多,水里有魚,山上有果,村民致富有路子,村級發展有基業……而曾經,這里是省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負債100多萬元。村民們心里都明白,這些改變離不開一個人——江勝霞。
江勝霞是黨的十九大代表、蟠龍村黨總支書記。“身為黨總支書記,我有責任改變蟠龍村貧窮落后的面貌,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江勝霞說。在蟠龍村工作35年,她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不斷加強班子建設,增強村“兩委”干事創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致力于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該村水面資源豐富,水面發包是蟠龍村村集體經濟一個主要來源,但是散而小的水面影響了標的,2015年之前水面收入每年僅3萬元。江勝霞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動腦筋,決定承租村民家小塊水面進行整合再對外招標。“那時候不少村民反對,我跟班子成員幾乎每天“泡”在群眾家中做思想工作,經常談到深夜,白天村民去地里摘棉花,我們也跟著過去摘棉花,然后跟村民回到家里幫著剝棉花,最后反對者都同意了。”江勝霞說,現在水面招標提升到每年15萬元。
鄉村經濟發展好,需要企業帶動。早在2004年,江勝霞就將目光投向了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白兔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四處打聽企業負責人聯系方式,跟著負責人后面跑東跑西,推介蟠龍村的優勢資源和發展決心,企業最終落戶該村;她主動對接本村外出能人,敘情懷、談規劃,一批又一批能人回家鄉投資興業。企業發展需要土地,江勝霞創新發展模式,盤活集體資源,鼓勵引導農民加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提高土地流轉率。該村目前流轉土地3000多畝,形成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新格局,在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也提升了村集體收入,2018年,蟠龍村集體收入達到35萬元。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桐城市積極為“能人”投身鄉村振興搭建平臺,將想干事、能干事的鄉土人才選出來,用起來。2018年村和社區“兩委”換屆后,“兩委”班子中致富能手427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53人、返鄉大學生65人、退伍軍人168人、機關事業單位選派33人,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動能不斷積聚,后勁不斷增強。
“三變”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改革成為桐城市各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該市范崗鎮樟楓村就是一個典型。
樟楓村總人口4500余人,面積10.8平方公里。2008年以前,地處丘陵、區位偏僻的樟楓村基礎薄弱,村黨組織弱化,村集體負債18萬元,各項工作在范崗鎮墊底,干群關系緊張,是個典型的“爛攤子”。
2008年,樟楓村原黨總支書記宋福應放棄每年100多萬元的辦廠收入,主動挑起樟楓村擺脫貧窮落后的重任。他通過走訪調查,集思廣益,與村“兩委”班子共同確定“做好山場資源文章,唱好土地流轉戲,大力招商引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思路,他四處奔走,費盡周折,將桐城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永椿花卉苗木公司引入樟楓,每年村集體增收15萬元。隨后,新橋牧業、文芳公司等客商也慕名而來,共流轉了4000余畝農田,發展生態農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昔日被村民視為“雞肋”的山場田地,一下子全成了“聚寶盆”。
“以前山上夏天一片青,冬天一片黃,每年火災頻頻發生,現在是滿山花卉苗木,每年每畝增值3000元以上,村里中老年人在苗木公司務工,既增加了收入又鍛煉了身體,村里打牌吵架的都少了。”村民江文斌告訴記者。
“村里花卉林木較多,我們想用好這些資源,2015年起連續四年舉辦‘鄉村旅游桂花節’,共接待市內外游客80萬人次,村集體和村民創收共計100余萬元,初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2018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80余萬元。” 樟楓村黨委書記宋輝表示。
“三變”本身不是目的,通過“三變”使集體和農民增收才是目的。近年來,桐城市95個村先后開展了農村“三變”改革,參與改革農戶近3萬戶,承接改革主體140個,實現分紅1887萬元,其中村集體可分紅600多萬元。
電子商務,催生“一樹新花”
進入互聯網時代,農村主導產業借助互聯網的翅膀,飛的更高更遠。桐城市不少鄉村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蹚出村集體經濟壯大的新路子。
8月30日,記者在“中國淘寶村”新渡鎮老梅村電商服務中心看到,展示區擺放了一次性PE手套、垃圾袋、無紡布鞋套、塑料浴帽、土特產大米等物品,工作區4名員工正對著電腦忙碌著。“村里的塑料產品質量好,售前售后咨詢的比較少,顧客以自助下單為主,公司銷量還不錯。”網店的客服人員、剛畢業返鄉的大學生江琴告訴記者。
老梅村緊鄰華東塑料城塑料生產基地,電商企業較多,2017年榮獲“中國淘寶村”稱號。2018年,該村依托“中國淘寶村”品牌效應,投資70萬元建設全市第一家村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提供網店托管、網站美工、業務培訓等各類服務,在培育68名電商大戶的同時,也注冊成立了桐城市臘梅包裝有限公司,代銷村里企業塑料產品。“公司從2019年1月份開始入網銷售,截至目前銷售額200多萬元,預計今年總銷售額約400萬元,村集體經濟大概增加40萬元。”老梅村扶貧專干、29歲返鄉大學生戴濤濤說。
老梅村黨總支書記魏文斌向記者介紹,為了拓展村內產品的銷售渠道,臘梅包裝有限公司準備上架拼多多,下一步村里準備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降低產品價格,提高村集體收入。“2018年村集體收入35萬元,主要依靠資源發包、廠房租賃、企業管理等,現在我們依托電商,不僅幫助貧困戶致富,助推小微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也步入新臺階。”魏文斌表示。
電子商務與周邊產業的無縫對接,有效暢通村級農副產品購銷渠道,形成“前店后廠”的產銷新格局。近年來,桐城市先后有203個村搭建了村級電商平臺,實現總銷售額約52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51萬元。(雷琳琳)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