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寧國市緊扣黨員教育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探索新時代黨員教育培訓的新思路、新路徑、新方法,持續在課程設置、陣地建設、學以致用等方面精準發力、精耕細作,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推動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堅持“供需匹配”,做好“課程設置”文章,讓黨員教育內容“亮”起來。抓實抓細抓精黨員教育內容供給,推行“通用+特色”課程設置,構建科學實用、內容豐富、情感共鳴的黨員教育課程體系。打造“理論課堂”。扎實開展全面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黨的創新理論作為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的必修課以及黨員教育培訓的主業主課,同時邀請黨校老師開展專題講座,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增強理論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發“業務課堂”。針對不同層級、不同身份的黨員,明確培訓重點和培訓計劃,堅持“缺什么補什么、什么不懂就教什么”,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綜合運用“專題講授+實踐解讀+現場教學”培訓模式,適時調整理論政策、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類內容,充分發揮各個領域和群體的功能,著力提升黨員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構建“本土課堂”。深入挖掘和活用小三線寧國舊址、板橋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石壁山紅軍戰斗遺址、中共寧國特支紀念館等本土紅色資源,學習楊春水、葉祖繩、曹軍等烈士事跡,精心策劃推出《外公的小冊子》《永不褪色的三線精神》《赤心貫蒼穹 飛天逐夢想》《221張匯款回執單背后的故事》等寧國本土紅色往事的系列微黨課,通過“憶往事”“講故事”“話新事”的形式累計宣講微黨課500余堂,賡續紅色基因,增強黨員黨性修養。
堅持“因地制宜”,做好“陣地建設”文章,讓黨員教育載體“活”起來。持續挖掘本土資源,構建以市鄉兩級黨校為主,市域內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云端課堂等為補充的黨員教育培訓陣地矩陣。建強黨校陣地。寧國市始終將黨校作為教育培訓黨員的主渠道、主陣地,高標準建設中共寧國市委黨校新校區,新校區可同時容納1000人進行培訓,出臺《關于規范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將鄉鎮黨校建設納入寧國市黨員教育整體規劃部署,進一步明確組織機構設置、陣地建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組織管理、經費保障,按照“成熟一個審批一個”的原則,嚴格履行審批程序,有效提升鄉鎮黨校建設、管理和使用水平,全市共建立標準化基層分校25個。構建實訓陣地。充分發揮本地教育培訓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以鄉村振興、紅色教育、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為主題的現場教學點30個,形成6條結構合理、要素齊全的研學路線,按照“現場即課堂、工作即教材”的思路,組織學員走進基層一線、田間地頭,學習推動工作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的經驗,變“講師上臺講”為“學員自主學”,變“引導思考”為“自主思考”。用好云端課堂。積極創新黨員教育形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將教育資源搬上“云端”,用好共產黨員網、安徽先鋒系列平臺等新媒體資源,結合黨員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寧國先鋒、寧國市委組織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搭建“黨員遠程教育課堂”,有效突破空間局限,便于黨員實時跟進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推動黨員遠程教育資源進黨的組織生活。
堅持“知行合一”,做好“學以致用”文章,讓黨員教育成效“實”起來。堅持把教育培訓與具體實踐相結合,以群眾是否滿意來檢驗黨員教育成效。機關黨員下沉一線服務。堅持推動力量下沉,大力推行在職黨員“雙報到”活動,積極引導在職黨員到網格黨支部報到,組織43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網格一線,以“黨員報到”為抓手推動精細服務,督促黨員主動亮身份、當先鋒,根據報到黨員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個人意愿等,組建環境整治、群防群治、糾紛調解等特色志愿服務隊伍,實現服務精細化。選派黨員干部下沉到重大項目、重點企業中,在產業發展、雙招雙引等一線錘煉;選派優秀機關干部與企業干部開展雙向掛職,打通工作“堵點”,破除阻礙政策落地、影響發展環境的“中梗阻”現象。農村黨員示范引領帶動。充分挖掘鄉村“土專家”“田秀才”,聘請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以及鄉村振興骨干、優秀基層干部擔任授課老師,幫助農村黨員了解村情民意、提升農村工作能力。同時定期組織農技專家、致富帶頭人、產業能手、種植養殖大戶等到田間地頭、家庭農場開展技能培訓,通過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幫助農村黨員群眾破解鄉村振興中的“絆腳石”“攔路虎”。流動黨員立足實際奉獻。充分發揮流動黨員活動范圍廣、信息門路多等優勢,扎實開展流動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等工作,引導流動黨員主動做好黨組織分配的任務,鼓勵流動黨員結合自身特點與工作實際認領技術指導崗、就業聯系崗、致富信息崗、招商信息崗等,充分發揮流動黨員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牽線搭橋的作用,不斷強化身份意識和責任意識。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