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南經開區探索以“三強”破“三難”,通過強化社區黨組織堡壘聚合、強化區域資源共享、強化居民紅色自治,打好基層治理組合拳,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不斷提高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強化社區堡壘聚合,破解活力不足的難題。織密社區網格,優化運行機制。聚焦基層治理中暴露出的網格過大、負荷超載問題,持續優化網格設置,將全區劃分為68個網格并動態調整。建立“網格指導員—網格工作站站長—網格長—網格員”四級網格服務體系,通過村(社區)干部下沉、黨員中心戶(樓棟長)兼任等方式,配備網格長、網格員共96名。制定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網格員職責清單、網格事件處理標準清單等5份政策文件,切實明責確權賦能,落實政治引領、矛盾化解、風險排查等網格職能,健全日常巡查走訪機制,遭遇突發事件快速響應,確保工作無死角、管控無遺漏,將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夯實服務陣地,滿足多元需求。立足社區服務群眾實際,持續優化社區服務陣地規劃布局,增加社區綜合服務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形成黨群服務、教育培訓、協商議事、民生事項、便民商業等5項共性化服務以及多類個性化服務的“5+N”服務體系。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服務對象,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個,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運營管理,以無償或低償的方式為轄區老年人提供送餐助餐、休閑娛樂、日間照料等服務。建成標準化“兒童之家”10個,為轄區兒童提供課外娛樂、臨時照料等關愛服務。
強化區域資源共享,破解各抓各的難題。整合社會組織資源。有序引導全區200余家商戶、非公企業、醫院診所、公益組織等參與網格服務。發揮“E治理”平臺作用,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等精準化、多元化、訂單化志愿服務,搭建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的雙向互動,構建“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志愿服務新格局。發揮離退休黨員、法律援助工作者等“社區能人”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黨委領辦下的志愿服務項目,全區10個社區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25支,廣泛開展“紅心公益”志愿活動,累計開展文明創建、便民服務、愛心幫扶、法治宣傳、環境保護等各類志愿活動320余次。建立健全“吹哨報到”機制。圍繞“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積極組織機關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到包聯小區和居住地社區服務中,全區248名在職黨員在居住地社區亮明黨員身份,簽訂《亮諾踐諾評諾卡》,認領崗位140余個,參與社區志愿服務117次,為群眾辦實事70余件,將黨員技能、單位資源,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和社區黨員互聯互動,社區治理從“單打獨斗”轉變為“聯動作戰”。
強化居民“紅色自治”,破解小區治理的難題。深化“紅色自治”。完善“小板凳議事會”居民議事制度,推廣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等做法,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協商、社會參與機制。推行“一社區一民警”“一社區一法律顧問”“社區醫生”等制度,建立完善矛盾化解、心理疏導和社區監管教育幫扶等工作機制。建立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定期召開一次會議,共同探討、交流、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問題,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民自治由“點”到“面”,形成常態。打造“紅色物業”。在條件成熟的小區,擴大物業企業黨組織覆蓋,推動10家物業企業成立黨支部,以黨建統領提升物業企業服務質量。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通過共享物業服務中心、小區閑置用房打造黨群服務站,支持物業服務人員提供代收資料、政策咨詢、民事代辦等“紅色管家”服務。建成8家“紅色物業”黨群驛站,設置“紅色物業”窗口,定制個性化服務,累計服務居民770余人次。積極構建“紅色議事廳”等調解機制,及時處理居民關于物業服務中的各種問題和訴求,研究解決小區重要事項、化解矛盾糾紛250余件。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