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珍藏著全國唯一一尊馬克思銀像、建立了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紅色資源豐富。近年來,旌德縣深入貫徹落實“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精神,著力在打造教學陣地、建強師資隊伍、豐富教學內容三個方面下功夫,以“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要求,實現黨員教育多元轉化、多面出彩。
打造星羅密布的“紅色地標”,確保黨員教育“有地可去”。讓本土紅色資源用起來聚起來,成為廣大黨員群眾滿意的紅色共享陣地。讓紅色資源連點成線。甄選可修復、可利用的紅色資源點,對譚梓生紀念館、梅大梁故居、仕川農民暴動舊址等重點革命遺址進行保護性修繕,累計打造5個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建成12個“沉浸式”紅色主題黨日活動基地,將區域內分散的紅色資源“點”串聯成“線”,規劃出“紅色血脈映初心”等特色紅色研學線路,系統化形成本土紅色教育陣地“一張網”。讓現場教學可觸可感。為滿足紅色實景觀影、場景模擬研討、圖文視頻解說等多種教學需求,利用現代化手段豐富學習方式,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集視、聽、觸、知、味五感于一體,在主題呈現、內涵靈魂、共情感召上守正創新、務求實效,讓黨員在身臨其境中感悟紅色精神、淬煉升華黨性、汲取奮進力量。目前,累計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近300場,吸引本地及周邊黨員群眾線下打卡紅色教育基地萬余人次。讓線上教學多樣立體。借助“旌旗飄揚”公眾號,播發系列原創微黨課《跟著小旌來打卡》,以掌上云游的方式瀏覽旌德多處“紅色打卡地”,播出5集,點擊率累計達3萬人次。使用現代技術制作文字、圖片、視頻等各類形式普及知識,建立全縣40余處革命紀念設施場址解說鏈接,建成“旌德縣紅色記憶展示廳”,推動紅色資源活化為可視、可聽、可讀、可學的課程教材,通過“線上掃碼”點亮紅色地標,讓黨員群眾看得有趣味、學得有滋味。
建強能說會道的“紅色隊伍”,確保黨員教育“有人可講”。聚焦多領域,組建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紅色宣講隊伍,深入基層一線,講好“紅色故事”。打好“示范牌”。落實領導干部上講臺制度,按照“政治正確、理論過硬、素質優良”的原則,遴選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講能力強的“兩代表一委員”、黨政領導干部、優秀選派第一書記、先進榜樣人物、企業杰出人才組建“百人宣講隊”,擔當“紅色講解員”。打好“基層牌”。根據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不同類別黨員群眾需求,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深入機關、企業、校園、社區(村)等基層一線開展承諾踐諾、志愿服務、政策宣講及幫辦代辦等活動。利用全縣1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面向廣大黨員群眾分批分期開展紅色黨史“進田間、進校園、進車間、進網格”宣講活動,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講好紅色故事、傳播革命精神,在寓教于樂中“沉浸式”接受歷史洗禮、系統性學習紅色文化。持續推進史志檔案“七進”活動,深入機關、企業、鄉鎮、村(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宣講200余場次。打好“專業牌”。通過組織推薦、個人自薦、公開召集等方式,選拔“政治素質過硬、廉潔自律過硬、群眾口碑過硬”的黨員干部,優化專兼結合、以專為王、優勢互補的紅色師資智庫。把縣委講師組骨干、旌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黨史專家、本地革命烈士后人、抗戰老兵等20余人納入“紅色黨史講師團”,建成“專家顧問+骨干教師+紅色講解員”紅色師資體系。
開發獨具特色的“紅色課程”,確保黨員教育“有課可上”。堅持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深入挖掘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人”“物”“事”“魂”,抓好紅色教育資源的提煉、升華,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黨員教育品牌。清單式“挖掘”。聚焦本土紅色資源,圍繞“追尋紅色根脈”,全面挖掘轄區黨史人物故居、革命斗爭遺址、三線建設舊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等紅色資源,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加強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辦督查,整理出紅色文物清單。分類式“記載”。根據革命事件、革命詩抄、革命家書、革命楹聯等詳實準確的紅色史料,挖掘本地紅色歷史、革命人物、英雄事跡,按照“紅色人物、紅色地標、紅色事件”三種類型,把150余份“紅色記憶”資料整合編撰成書面史料,打造生動鮮活的本土紅色課程,出版《紅色三都》《洋川翹楚》《胡明文集》等紅色書籍。影像式“展示”。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制作《紅日初升——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的建立》《皖南井岡——王家莊的紅色印記》等特色專題黨課,通過“憶往事”“講故事”“話新事”的形式累計宣講微黨課100余堂,為日常學習提供便利。自主拍攝的黨員教育片《信仰不滅——走進皖南游擊戰》入選第十五屆“百部作品獻禮建黨百年”精品微黨課,《紅色文物講故事:六號馬克思銀像》獲評第十六屆全省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特別獎。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