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涇縣緊盯新時代黨員教育工作新形勢、新要求,熱切回應黨員干部學習教育需求,不斷優化內容供給、教學培訓、成果學用三大體系,實現黨員教育“供”與“需”精準匹配、“情”與“理”融會貫通、“知”與“行”相互統一,切實推動黨員教育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優化內容供給體系,實現黨員教育“供”與“需”的精準匹配。突出理論教育上好“政治必修課”。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等主題主線,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闡釋研究。在縣委黨校各類主體班次中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解讀》《學習領悟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精品理論課程16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突出黨性教育打造“紅色微黨課”。立足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聯合黨校、史志、宣傳等專業部門力量,圍繞“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重點打造《用一生堅守的初心》《用生命譜寫的誓言》《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等紅色現場微黨課10部,精心攝制《戰火青春》《云嶺烽火》《周子昆的懷表:時間定格 “表”述歷史》等紅色題材黨員教育電視片6部。突出履職能力教育開發“基層實踐課”。圍繞縣域經濟發展樣板、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基層先進模范人物等內容,在經濟產業園區、示范改革基地、鄉村田間地頭等實地一線舉辦“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創新要素對接會”“鄉村振興論壇”“榜樣進基層”等各類活動,讓黨員在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的現場實踐中增強實干本領。
優化教學培訓體系,實現黨員教育“情”與“理”的融會貫通。創新實景教學。整合鄉村振興、紅色歷史、非遺傳承、基層治理樣板等陣地資源,積極打造實景課堂,變“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為“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引發黨員共鳴,提升教育實效。在趙村里鄉村振興集成改革示范點開展“書記有話說”“我為鄉村振興獻一策”等主題活動,引導黨員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依托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王稼祥故居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重走革命路線 尋找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革命精神”等主題黨日活動,讓黨員干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汲取紅色力量。拓展智慧場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用好黨員教育先鋒系列平臺,打造“云學習+云交流+云共享+云服務”的“空中課堂”,滿足人人可及、時時可選、處處可享的學習需求。在“涇縣先鋒”微信公眾號開設“遠教周推薦”“基層黨建”“涇彩選調”等專題專欄,及時轉載發布最新政策解讀、黨的創新理論、黨建業務知識、基層黨建動態等學習資源,方便黨員群眾隨時隨地學。擴充師資力量。針對基層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將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帶頭人、“五老”人員、駐村選調生等具有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鄉村人才作為基層黨員教育師資力量的重要補充,結合“書記上講臺”“青年大課堂”“致富課堂”等活動,讓黨員干部在家門口就能學知識、受教育,真正打通農村黨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優化成果學用體系,實現黨員教育“知”與“行”的相互統一。始終把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作為黨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以學促干、以干促行、以行促效。助力鄉村振興。緊盯鄉村振興戰略需求,扎實開展第九批選派干部幫扶工作,精心挑選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和后備力量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各自在政策掌握、對接溝通、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鄉村基層治理等中心工作,幫助村民解決政策不精通、技術不嫻熟、理念不先進、意識不統一等制約農村發展的難點堵點。同時建立黨員科技特派員隊伍,結合“百個專家團隊下基層”活動,邀請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業務骨干等專家人才到田間地頭“把脈問診”,針對中藥材種植、食用菌種植、田間管理養護、綠色防控技術等開展實用技術指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基層治理。充分運用“四下基層”工作法,大力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雙聯系雙服務雙報到”活動,推動機關黨員下沉一線,引導黨員在網格中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結合“紅色星期五”、文明創建等載體,深入包保網格積極開展法律知識宣傳、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等活動,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助力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服務范圍廣、接觸群眾多等特點,開展“黨員示范先鋒”系列活動,積極開展愛心送考、愛心捐贈、夏日送清涼、交通勸導、政策宣傳等各類志愿服務100余次,引導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當好民情社意信息員、平安家園巡邏員、政策法規宣講員、便民服務跑腿員,推動“三新”領域黨員立足崗位當先鋒、作貢獻。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