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安市葉集區堅持將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擺在重要位置,聚焦農村黨員冬訓春訓質效提升,通過優化內容供給、創新培訓形式、強化學用轉化,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聚焦精準施教,打造立體化課程體系。抓實政治理論必修課。堅持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緊扣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專題培訓,通過專家講學、原文領學、研討深學實現理論武裝全覆蓋,推動農村黨員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深挖紅色歷史傳承課。依托大別山革命資源打造沉浸式課堂,以“紅色基地現場學+本土故事巡回講”激活紅色基因,帶領黨員在淠史杭工程展覽館、金寨縣將軍廣場和花石鄉大灣村等地現場接受黨性洗禮,邀請老革命、老黨員和老干部上臺講述改革發展親歷故事,讓革命傳統教育更接地氣、直抵人心。做實本領提升實踐課。瞄準鄉村振興需求,定制“稻蝦共養”“電商直播”等技能套餐,通過“田間教學+案例解剖”培育致富帶富能手,實現技術進村、產業到戶、增收見效。2024年以來,葉集區已組織開展各類專題教育培訓90余場次,超過12400人次參訓,確保農村黨員教育無死角、不掉隊。
聚焦多維賦能,構建沉浸式培訓矩陣。建強理論教育主課堂。構建“區委黨校主陣地+鄉鎮黨校分課堂+村級云端微課堂”三級聯學體系,區領導帶頭開展“黨課開講啦”活動,結合基層案例解讀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難點熱點問題。依托“安徽先鋒”公眾號,開設線上“缺課補學班”,建立外出黨員“打卡督學”機制,確保理論學習全覆蓋、不斷檔。打造現場教學活課堂。整合區域內紅色遺址、產業基地等資源,設計“紅色鑄魂線”“產業振興線”兩條教學路線。在楊國夫將軍廣場開設“沉浸式微黨課”,通過重溫入黨誓詞、追憶將軍征程,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在稻蝦親本繁育基地開展“現場解剖式”教學,由農技專家現場演示稻蝦共養技術要點,增強黨員教育實效性。拓展互動研討新課堂。推行“問題墻·回音壁”動態管理,組織黨員干部圍繞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議題開展“頭腦風暴”,將研討中收集的群眾關切事項分類公示,通過黨員認領、限時辦結、群眾評議形成閉環,推動學用成果即時轉化。2024年以來,全區累計收集辦理各類服務事項12000余件,培育孵化各類鄉村創業項目13個,有力確保冬訓春訓落在“實”處、走向“深”處。
聚焦實戰練兵,搭建成果轉化平臺。搭建能力提升競技臺。建立“月練+季賽+年評”比武機制,舉辦“頭雁爭鋒”擂臺賽,組織黨員干部圍繞基層治理創新、集體經濟增收等主題現場打擂,談經歷、談看法、談認識,比思路、亮成績、展風采,激活抓黨建促振興促發展的活力。織密黨群連心服務網。結合月度主題黨日活動,推行“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志愿服務模式,開展助農增收、銀發關愛、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創新志愿服務積分管理,將黨員參與環境整治、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量化積分,積分結果作為評優評先重要依據,推動服務從“活動式”向“機制化”轉變。鍛造急難險重先鋒隊。建立“平急結合”戰時響應機制,組織黨員開展“一線練兵”,黨員干部帶頭沖在前、干在前。實施“揭榜攻堅”項目,圍繞土地流轉難題、信訪積案化解等設立“攻堅榜單”,通過個人認領、組團攻堅方式突破重難點問題,推動黨員在實戰中成長為骨干力量。近年來,全區已組建60余支黨員突擊隊,4000余名黨員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廣大黨員以實際行動詮釋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