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淮北市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聚焦基層治理創新,在全市范圍開展“紅淮集市”系列活動,通過黨建引領、需求導向、服務創新、長效治理“四輪驅動”,推動基層治理服務向精準化、專業化、常態化發展,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黨建引領聚合力,多方聯動強根基。構建“黨委統籌+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三級聯動機制,創新實施“組織搭臺、黨員擺攤、群眾趕集”服務模式,推動75家市級街道“大工委”和311家市縣兩級社區“大黨委”包聯單位、1.1萬名在職黨員、90余家社會公益團體等資源力量下沉,通過組建政策宣傳團、現場辦公團、暖心解憂團、便民幫幫團、主題服務團、志愿服務團、暖“新”“關”“淮”團、法治宣講團等8個服務團,組織各單位各行業深入小區、商圈等群眾聚集地,集中為居民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務。
需求導向精把脈,民聲民意暢渠道。建立“三維立體”群眾需求收集體系,推行“線上+線下”“定點+流動”相結合的調研模式。制發“紅淮集市”服務需求調查問卷,線上線下了解“群眾最需要哪方面的服務”“服務時間和頻次”等內容,先后收集問卷600余份,整理意見建議910余條,歸納梳理養老就醫、就業招聘、清潔清掃等群眾需求60余項。組織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結合開展“紅色串門、暖心敲門”行動,廣泛收集群眾普遍關注、訴求較多的問題,并建立民生臺賬。同時,在場地條件良好、人員集聚、群眾參與熱情較高的商圈、社區,專門設置意見建議收集臺,常態化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20余條,把準需求。
服務創新提質效,多元供給暖民心。科學合理設置政策解答、流動辦公、意見收集、便民服務、主題活動、志愿服務、暖“新”關“淮”、法治護航等8個特色服務“攤位”,組織法律、文藝、醫療等各類型專業技術特長人員“入市擺攤”,因地制宜拓展非遺展示、技能培訓等個性化服務項目。以鎮(街道)為主體,采取輪值舉辦的形式,每月在所轄社區內組織1次“趕集”活動,為群眾提供義務理發、健康義診、衣物縫補、磨剪子磨刀、應急救護知識宣傳、免費配鑰匙、手機貼膜、低保申辦等類型豐富的“家門口”免費服務。同時,在活動現場設置建言獻策、有獎競猜、民俗活動等環節,提升居民群眾參與積極性。特別在春節期間,集中推出“新春服務大集”。春節期間,集中“開市”40余場次,1100余名志愿者參與“擺攤”,發放各類宣傳資料、文創產品400余份。
長效治理建機制,閉環管理促落實。堅持“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原則,構建“收集-交辦-督辦-反饋”全鏈條工作機制,社區黨組織對現場收集的問題,能夠處理的及時處理,不能處理的報至鎮(街道),由鎮(街道)根據問題性質和管理權限“吹哨派單”,相關職能部門主動承接、限時辦理。持續跟蹤問題線索和意見建議的辦理落實情況,清單式推進、條目式銷賬,集中梳理并進行公示,做到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活動開展以來,現場辦公調解矛盾糾紛20余件,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2600余個,受益群眾1.6萬余人次。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