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旌德縣堅持以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緊盯發展需要、緊扣中心工作、緊貼群眾訴求,以“三網聯動”為抓手,將組織體系、共治力量和服務資源有機整合,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
織密“組織網”,變“傳統管理”為“精準賦能”,構筑基層治理“全域體系”。縱深推動黨建網格與治理網格有機融合,堅持“網格劃分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在哪里”。織密網格。建立“縣、鄉鎮、村(社區)、村組(小區)”四級黨組織引領網格治理體系,共建立“全科網格”378個、三級網格管理服務中心79個,選配網格員688個、網格信息員1377名。創新小區(網格)治理模式,立足規模適度、有效服務,優化網格設置,將5個社區劃分為41個社區網格(小區)治理單元,選用525名樓棟長,將政法、市場監管、城管等各類網格整合成“一張網”。建強陣地。持續加大社區網格(小區)黨支部建設和黨群服務站建設,截至目前,建立小區(網格)黨支部41個、黨群服務站25個,黨支部組建率達100%。對照“八有八建”標準,結合全縣實際,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5個,著力建強黨的陣地。圍繞濃情端午、“七一”、中秋等主題在小區(網格)開展專題活動65場次參與居民1200余人,不斷擴大黨支部在居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培訓提升。定期開展網格員培訓,邀請相關部門業務骨干,創建業務實操、政策解讀、心理輔導等各類實用培訓,幫助網格員充分了解網格概況,熟悉居民家情、社情民意和求助對象,提升網格員的業務技能水平以及排查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基層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堵點,組織網格員開展“基層治理大家談”系列活動,通過理論探討、心得分享、感悟解讀,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聯結“共治網”,變“單一驅動”為“協同聯動”,打造基層治理“多元格局”。以“黨建+三治融合”,把基層治理方式從單一化管理向多元化共治轉變。“自治”為基。采取“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老黨員、鄉賢能人等示范引領作用,依托“百姓說事點”、鄉賢亭等特色場所,讓群眾更好地參與鄉村治理行動中,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新局面。利用“農民夜校”積極舉辦政策法規、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移風易俗等與村規民約息息相關的宣講活動110余場。“法治”為綱。建立設立法律咨詢服務室、法治講座,針對村民高頻法律需求,法律顧問定期駐村“問診”,開展法律服務,合力推進基層法治服務。截至目前,調解糾紛300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0件。推進“法律明白人”“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聚焦群眾關心的婚姻家庭、財產分割、借貸糾紛、贍養義務等方面法律問題,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家常話”將法治知識講明白、講透徹,引導村民樹立法治觀念,鼓勵全體村民學法、懂法、講法。“德治”為先。依托“愛心超市”,全面開展愛家凈美、鄉村治理等“積分制”推廣工作,吸納村民小組長、網格員、“五老”、老黨員等鄉賢成立積分評議小組,對所有農村常住農戶進行全覆蓋入戶走訪,根據每戶的日常表現情況進行評分。注重以評弘德,組織“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利用應急廣播、會議、活動、微信公眾號等學習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事跡,營造良好風氣。
延伸“服務網”,變“被動響應”為“主動作為”,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聚焦夯實基層治理力量,定責定崗、選優配強基層治理隊伍。定崗定責。結合“黨員報到”行動,持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進社區力度,明確崗位職責和服務事項,實現在職黨員精準入網,服務崗位精準對接,黨員能力精準匹配,引導黨員主動認領服務崗位,為群眾提供多樣化志愿服務。組織小區(網格)內在職黨員全力開展民情登記、政策宣傳、安全巡邏等各項志愿服務工作,試點開展小區住戶清底、樓棟鄰里守望、小區業委會提升、社區信息員聘用、社區調解能力提升“五項行動”,讓網格長、網格員成為本網格的“活檔案”。規范管理。制定初信初訪登記工作簿、網格員走訪登記本、“百姓說事點”手冊等,建立“動態問題清單”,關注矛盾糾紛、突出問題和不穩定因素,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人員,緊盯婚戀家庭、鄰里關系、土地流轉等矛盾糾紛,采取定期匯報制度,每日報告反饋、每周碰頭研判、每月匯總調度。建立網格員、村民學習交流服務群,做到風險問題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處置。協同共治。建立“六位一體”工作機制,統籌樓院自管會、居民骨干、志愿者服務隊、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六類服務資源,借助“事務聯管、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矛盾聯解”等方式,集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治理。在部分社區試點推行“五小工作法”,即“小走動”了解民情、“小習慣”贏得民心、“小事情”順應民意、“小環境”惠及民生、“小舞臺”凝聚民力,在重大節假日期間主動上門問需于民,共開展走訪近500次,收集意見建議近300條,辦理率達100%。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