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廬江縣積極探索新時代黨員教育的新路徑,通過“融合式課堂”“沉浸式課堂”“互動式課堂”“流動式課堂”,有效提升了黨員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解鎖了黨員教育的新密碼,不斷提升黨員教育新成效。
建強師資隊伍,打造“融合式課堂”。組建多元化師資隊伍。廬江縣組建了黨員教育“師資庫”,涵蓋黨校講師、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員干部、榜樣先進、專家學者、致富能手等,形成專兼職、多元化的“特色講師團”。根據師資從業方向和專業特長,劃分為政治理論、黨性教育、基層治理、經濟發展等4種類別,儲備了大量專職和客座講師。提升講師授課水平。邀請省市授課經驗豐富、理論基礎扎實的黨校教授和各類專業講師開展線上“1+N”式授課輔導,幫助講師優化授課內容、提升授課技巧。常態化組織講師“互學互練”,通過結對互練、座談交流等形式,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發揮本地講師示范作用。組織縣委書記、鎮(街道、園區)黨(工)委書記、村(社區)書記“三級”黨組織書記帶頭講專題黨課,引導黨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幫助黨員真正學深悟透,消化知識。
培優課程內容,打造“沉浸式課堂”。突出黨課姓黨的屬性。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主題主線,向黨員群眾解讀黨的創新理論、黨章黨規黨紀等內容。挖掘本土紅色資源。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將重要革命歷史事件、革命遺址、革命人物等內容融入黨課中,制作《老兵故事》《白馬咀紀事》等特色黨課,傳遞紅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黨員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奮進力量。結合身邊榜樣典型。邀請“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和“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等各類榜樣人物走上講臺,通過講述個人先進事跡、講好身邊黨課,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精準制定黨課選題。通過“線下調研+線上征集”的方式,廣泛征集不同層次、領域、行業黨員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黨課選題清單,邀請專家對選題內容、教案制作等進行會商指導,創作一批特色鮮明、務實管用的優質黨課。
抓好本土資源,打造“流動式課堂”。整合場所資源。整合各類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等場所資源,新建及改造提升黨建主題廣場、黨建文化長廊、村史展館展廳等,形成一批有特點、有亮點、有看點的黨性教育陣地集群。開發研學線路。依托縣域“紅色地標”,串點成鏈開發“初心之旅”精品研學線,每年吸引大量參觀人數,有效解決了“黨課怎么講”的問題,吸引黨員群眾主動聚集。打破傳統模式。廬江縣金牛鎮開設“田間黨課”“庭院黨課”等特色黨課,通過“面對面”“零距離”的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走進千家萬戶,把“組織黨員群眾來聽”轉變為“到黨員群眾中去講”。用好“基層方言”。動員基層黨組織書記、青年黨員、離退休黨員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主講,用群眾聽得懂的方言,用“大白話”講好理論和方法,突出微黨課時間短、內容精、形式活的特點,避免工學沖突,真正使學習黨課的氛圍“實”起來。
注重學用結合,打造“互動式課堂”。創新實訓模式。打造“紅色教育+文旅產業+基層治理”實訓模式,依托縣直各單位專業人才隊伍組建鄉村振興指導員團隊,將黨課與文旅產業發展、電子商務、實用農技等方面的技能培訓相結合,對全縣28個選派村開展全方位跟蹤指導服務。開展志愿服務。通過群眾“點單”、黨組織“派單”、黨課老師“接單”的方式,統籌縣農業農村、文旅、教體、衛健等單位資源力量,選派專家學者、業務骨干進村組、企業、校園開展政策解讀、健康宣講、農技教學等志愿服務,讓黨課成為真正解決群眾實際需求的“百寶箱”。結合實踐活動。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一個支部辦一件實事”活動,通過支部牽頭、黨員帶頭,充分調動全縣2183個基層黨組織、5.6萬名黨員的干事創業激情,累計辦結民生民政、社會服務等“關鍵小事”9653件。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