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打出去,志愿服務凝聚向善力量
從每周一開始,“蜜蜂爸爸”徐磊就忙著安排志愿服務計劃、對接相關部門、統計志愿者人數……每逢周末,他和同事都會帶著小志愿者們奔波在環境保護、敬老愛老、交通勸導、愛心義賣等志愿服務現場,統一的黃色服裝閃耀在馬鞍山市區,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成立于2019年的蜜蜂伙伴少年義工團(下稱“義工團”)是在團馬鞍山市委指導下,由馬鞍山廣播電視臺發起的青少年兒童公益實踐活動品牌,目前有5000多名志愿者,組建兩年多來,已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0多場。
“80后”的徐磊是電視臺記者,也是義工團發起人。起初,他和同事邀請小朋友觀摩少兒劇組工作并幫助劇組做雜務。隨著人數增加,他覺得可以組織青少年參與更多志愿服務,義工團便應運而生。
去年2月底,義工團組織少年兒童來到馬鞍山雨山湖公園義務清潔衛生。“清潔工很辛苦,我們以后不能亂扔垃圾。”很多孩子鄭重地告誡家長。從此,“蜜蜂大掃除”成了義工團新成員“必修課”。兩年多來,即使從未公開招募,義工團成員也逐次增加,每次活動后都有很多孩子主動加入。
每次活動,徐磊都要求孩子們寫心得體會,不允許家長代筆。“有的孩子年紀小,用拼音和圖文寫作,我們也歡迎。目前已收到1.3萬多篇心得。”徐磊說。
“阿姨,遮陽篷會引發交通事故,您可以去對面助拆點拆除。”近日,合肥市安慶路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櫟帆向一名未拆除電動自行車車篷的車主說。小陳同學是合肥市廬陽區“廬小志”志愿服務隊成員,“廬小志”就是“廬陽區小志愿者”的簡稱。
今年,廬陽區在全省率先實現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少工委全覆蓋,通過少工委開展以志愿服務為重要內容的校外少先隊實踐活動。“‘雙減’政策落實后,青少年課余時間增多,我們就推出‘廬小志’志愿服務品牌,組織本區少年兒童參與社會實踐和基層社區治理等工作。”團廬陽區委副書記張燚告訴記者。
愛心再匯聚,家長深受感染并肩服務
“請戴好口罩,保持兩米距離,提前打開安康碼,謝謝配合。”近期,在合肥市蜀山區三里庵街道竹蔭里社區核酸檢測現場,該社區七彩志愿服務隊小志愿者們,配合社區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提醒排隊居民保持間距、發放口罩、引導居民掃碼登記,孩子們做得一絲不茍、有模有樣。“居民們非常配合孩子們工作,他們的服務效果有時比成年人還要好。”竹蔭里社區黨委書記孟霞說。
“每次發布活動公告,七彩志愿服務隊隊員家長都在微信群里接龍報名,氛圍很好。”孟霞告訴記者。從替孩子報名,到陪孩子參加,再到主動加入,青少年志愿服務對成年人的帶動作用潛移默化。
2012年,合肥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西平門社區組建“小紅帽志愿者巡邏隊”,全年安全巡查轄區內重點部位、重點目標。在安三小上學的田子馨,6歲時就和奶奶孔琳一起參與巡邏等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培養了田子馨的愛心、感恩之心與熱情友善的品質。七夕那天,在他的帶動下,參與社區相關活動的志愿者紛紛自帶零食,相互分享,現場氣氛既溫馨又融洽。“無論是志愿服務還是集體活動,都應該具備團結、友愛、互助精神。”田子馨說。
回憶起最近“廬小志”進小區助力清潔家園活動,西平門社區居民、該社區少工委校外輔導員夏義蓮感慨不已。雖然天氣很熱,但十幾名小志愿者十分認真,清掃垃圾時不放過每個角落。家長們也深受感染,和孩子們一起清掃垃圾、規整電動自行車、鏟除樓道“牛皮癬”。“活動原定時長1小時,可是到時間后,沒有一個孩子和家長離開,我喊了好幾次,他們才收工。”夏義蓮告訴記者。
“很多家長被志愿精神感動,主動參與義工團,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徐磊說。目前,義工團200多名分隊長和副隊長都由家長擔任。銀行職員武青是“青之林”小分隊隊長。今年“五一”期間,她帶孩子們去公交公司擦洗公交車,忙了一整天。“孩子們都有愛心,大人不該袖手旁觀,也要為義工團做點事。”武青說。今年3月,馬鞍山發生疫情,義工團100多名孩子家長主動報名,前往60多個社區和防疫點參與志愿服務。
形式偏單調,志愿服務尚需轉型升級
隨著隊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義工團面臨幸福的煩惱。主要工作人員僅4人,日常工作人手嚴重短缺;每次志愿活動名額少,報名人數很多。義工團暫時沒有在馬鞍山各縣建立組織,就是因為現有工作量過大,不能輕易擴大規模。作為發起人,徐磊深感壓力很大。“這兩年,白發多了不少。”他說。
“受人手、場所等限制,青少年志愿服務形式相對單一。”孟霞說,社區青少年志愿服務大多局限于衛生清潔、反電詐宣傳以及慰問勞動者等方面,更多活動形式有待開發。另外,少數家長對志愿服務態度消極,認為孩子應以學業為重,志愿服務既不屬于課程也沒有嚴格的考查約束,因而可有可無。也有學校老師覺得,一些志愿服務偏重打卡留痕,內容平淡,往往是“一陣風”,開展一兩次就作罷,與其流于形式不如強化活動策劃力度,吸引同學和家長參與。
“要推進青少年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相關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勢在必行。要開發高質量、多層次、切實可行的課程,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建設。”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郭宏斌告訴記者。
“盡管‘雙減’減輕了部分學習壓力,但現在青少年還是很忙,要上興趣班、要去親戚家拜訪等等,有時志愿活動參與人數較少。”合肥市一名基層團干部坦言。此外,有些同學家庭住址與社區距離較遠,家長接送不便,也影響了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頻次。為此,合肥市一些社區根據轄區內青少年分布情況,將志愿服務活動地點設置在青少年集中的一兩個小區,以便保證其出行安全性和便捷度。
青少年志愿服務城鄉發展不均衡,是另一個難題。“每年都有城市志愿者前來開展服務,但他們離開后,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做,沒有建立起志愿者隊伍。”阜陽一名村干部表示。農村地區志愿服務基礎薄弱,大部分中青年人平時在外務工,其子女也通常跟隨他們進城求學,組織少數留守少年兒童參加志愿服務不太現實。
“應更加注重培育和發展鄉村志愿者力量,鼓勵城市青年志愿服務隊伍與農村青年志愿服務團隊結對,更快提升農村志愿服務水平。以此為基礎,在農村嘗試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服務形式,培養農村孩子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銅陵市義安區文明辦相關負責同志建議。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