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說起自己的獻血經歷,62歲的王淑軍是倍感自豪,“獻血21年,幫助了不少人,這輩子很有意義了。”
王淑軍是宿州市埇橋區沱河街道春光社區礦建醫院小區居民。從1999年到2020年,她累計捐獻全血12000余毫升,獻血小板60個治療量,相當于1個人總血量的6倍,用行動詮釋了一位普通市民對社會的無聲大愛。
說起第一次獻血,王淑軍至今仍覺得緊張。那是1999年2月的一天,一輛采血車正好開到了王淑軍的單位門口。她上車坐到了工作人員面前,擼起袖子對醫生說:“我要獻血。”隨即醫生查驗后便開始抽血。當針管扎進血管、鮮紅血液被抽出的那一刻,王淑軍竟一下子頭暈起來,直冒冷汗。
“第一次獻血比較緊張,往后就會好些了。”工作人員及時用言語舒緩情緒,王淑軍這才緩過神來。隨后,當獻血證發到手上,王淑軍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打那以后,她便下定了決心:我要堅持獻下去。一年、兩年……王淑軍一直堅持了21年。
雖然經常獻血,但王淑軍似乎還不滿足。每次獻血,她看到獻血車內的宣傳單頁,會多瞅幾眼。有一次,王淑軍無意間看到捐獻血小板的宣傳單頁,便動了心思。
“獻血小板就是耗時長些,一般要1個多小時,整個過程就是采血—離心—提取回輸的循環,直到采集到足夠的血小板。 ”王淑軍說。雖然當時心里也有些擔憂,但一想到能幫助更多的患者,就更加堅定了無償捐獻的決心。
從獻血到獻血小板,王淑軍竟一直沒有和家人講過。 “每次我都是利用接送外孫上下學的時間到獻血站獻血。外孫看我很著急,就會問原因,我就告訴了他。”王淑軍說,這也成了她和外孫共同的“小秘密”。
由于害怕家人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王淑軍一直瞞著家人。這一瞞,便是15年。后來,媒體到她家采訪時,丈夫才得知這件事,瞬間熱淚盈眶。
如今,王淑軍年過60歲,已超過獻血年齡上限,無法繼續獻血,但她選擇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自己的“獻血”之路。和鄰居聊天時,見縫插針科普無償獻血知識,向朋友宣傳無償獻血意義……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幾十個親戚朋友同事也都加入到了無償獻血的行列。前不久,王淑軍當選“安徽好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