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景,花紅柳綠。漫步馬鞍山主城區,時而可見學校門口、居民樓前、道路旁邊,鑲嵌著一個個大號的“盆景”。“盆景”中,有生機盎然的綠化景觀、設計精巧的空間布局、暖心便民的公用設施、潤物無聲的文化融入……
這些“星羅棋布”的“盆景”,就是被市民親切稱為“馬小白”的口袋公園。它正在馬鞍山漸次鋪開,成為市民轉角就能遇見的“詩和遠方”,持續提升著城市的“顏值”和品質、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位置為“王”,市民休閑更便捷
“口袋公園是二十世紀最富有人情味的空間設計之一。它不僅改變了城市品質,更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市從2022年開始打造口袋公園,計劃到2025年建成90個,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兼具休憩交往、兒童游戲、運動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馬鞍山市城管局負責人說。
唯其稀缺,倍覺可珍。伴隨城市擴張的空間擠壓,城區留給綠色公園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少,由此,拾遺補缺、見縫插針的“口袋公園”就應運而生。
建設口袋公園,必須堅持位置為“王”。口袋公園作為袖珍公園,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間,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區域,讓市民運動休閑就近方便。所以,“小口袋”實則彰顯著“大民生”。
春日上午,暖風輕拂。康樂游園中,男女老幼或坐或行自得其樂。這里,吹拉彈唱之音、乒乓彈擊之響不絕于耳。春風亭、康樂亭里,聚觀象棋對弈和打摜蛋者不時發出惋惜聲或贊嘆聲。游園西南角的長形亭內,七八位老人胡琴笛子齊奏,《送別》《送戰友》等經典老歌悠悠飄蕩。市民何阿姨說,他們中有社區合唱團成員,有音樂發燒友,“這里改造提升后環境更好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來,玩玩樂器,唱唱我們熟悉的老歌,老有所樂。”
康樂游園占地1.4萬平方米,是目前市區最大的口袋公園。這里建有亭臺,設立了網球場、乒乓球桌、羽毛球場及多種健身器材,設施齊全。康樂游園的建成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民對高品質城市的期盼,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
設計精巧,體現人文關懷
馬鞍山作為老牌國家園林城市,近年來正在積極探索以口袋公園建設為路徑,消除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盲點。為下足繡花功夫,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滿意度,馬鞍山市城管局請來上海設計團隊,堅持高標準設計,以品質體現口袋公園價值,并充分借鑒昆山、江陰等地經驗,注重規劃設計和塑造特色,在形態、功能、文化等多方面下功夫,實現一公園一方案、一公園一特色,堅持圍繞學校、社區、道路就近建設的原則形成數量適中、群眾肯定的口袋公園體系。
在口袋公園建設中,馬鞍山市將其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等結合起來,著力推動生態改善、景觀提升、功能優化,增強城市的承載力、宜居性、包容度。
“以前一放學,家長們都擠在學校門口,焦急地找孩子。現在建了口袋公園,變成了孩子找我,我可以在公園的休息區安心地等他。”在馬鞍山二中等孩子放學的市民張女士說。
二中游園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采用“一帶+四區”的布局設計,利用廊下空間巧妙安裝展示墻,全方位展示了馬鞍山二中優秀的歷史文化;游園東側的非機動車停放區有效解決了校門口停車擁堵問題;在濱水區域改造駁岸壓頂、鋪設枕木步道、增設座凳形成濱水觀景區;在集散休憩區設置有弧形鋼構廊架、廊下踏步座凳,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
2023年馬鞍山在縣城建了18個口袋公園,市區建設了20個口袋公園。全市朝著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邁出扎實步伐,市民的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城綠園近,“馬小白”扮靚城市生活
“經濟發展高質量、城鄉建設高顏值、人民生活高品質”的“三高”,是馬鞍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目標。以口袋公園為抓手,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馬鞍山,對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持久繁榮意義非凡。
去年以來,馬鞍山市城管部門聚焦城市園林綠化,探索將城市管理服務與園林精致精美相結合,通過打造口袋公園“馬小白”特色品牌,讓居民出門就能親近自然、享受綠地,收獲城市中的“微幸福”。
利用小學、中學周邊微型綠地建設的二中游園、采擷園等一批學校周邊口袋公園,為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了休憩空間;康樂游園、珍珠廣場等一批由居民區周邊老舊公園改造的游園,滿足了市民就近鍛煉、親近大自然的需求;霍里山、佳山等綜合公園周邊的口袋公園,通過打開山體公園入口與邊線,梳理灌木,拓寬運動、休息的活動空間;利用道路沿線邊角空地,結合停車場建設與老舊游園改造建設的太白游園、聽園等,是一批“文化”氛圍濃的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建得好不好,市民是最好的裁判。馬鞍山市城管局的一項“口袋公園建設市民滿意度調查”表明,市民滿意度達99%以上,還希望“多建”,“在市區均衡地建”,并對存在的問題建言獻策,充分表明了市民對口袋公園的熱切關注。
2024年,馬鞍山市將投資逾億元,建設36個口袋公園。同時將進一步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生態治理等項目,通過“拾遺補漏——串珠成鏈——結鏈成網”三步走計劃,加強綠道規劃建設,有機串聯各口袋公園,形成完整的城市口袋公園體系,努力滿足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轉角見美”的美好愿景。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