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技術人員在測試分析實驗室內進行實驗。記者 范柏文 攝
4月17日,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車間,通用飛機生產場景。記者 范柏文 攝
4月18日,奇瑞新能源iCAR工廠,總裝車間生產場景。記者 范柏文 攝
蕪湖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商業集散重地,開放和創新是這座城市的“基因”。如今,蕪湖正借助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機遇,聚力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江海聯運新樞紐、內陸開放新高地,全力發展新能源、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記者近日走進蕪湖市,深切感受到這里大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發展活力。
發揮“鏈主”優勢,新能源汽車乘勢而上
當前,蕪湖市將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列為首位產業,不斷優化產業鏈建設,以奇瑞為“鏈主”,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致力于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隨著汽車產業鏈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
在位于蕪湖市弋江區的iCAR新能源生產工廠總裝車間內,記者看到,一臺臺iCAR03新車在經過一道道組裝工序后,駛進質檢線進行質量監測,然后陸續下線。
這臺車如同“盒子”一樣,樣式十分新穎。“外觀之所以如此新潮,其目的是打造面向年輕人的新勢力新能源品牌,‘以年輕的心,為年輕的人,造出色的車’。”iCAR汽車營銷公司副總經理翟小兵說,iCAR自誕生以來,就深耕用戶需求,而且售價相對親民,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今年3月,iCAR03已經交付近5500臺,目前正開足馬力,提升產量以滿足用戶需求。”翟小兵介紹,今年一季度,奇瑞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124.3%。
走在iCAR生產車間,感受到的是“智慧”。車間負責人介紹,在iCAR零碳智慧工廠內,實現了物聯網全覆蓋,部分車間實現無人化作業。在焊裝車間,機器人的使用率達到90%以上,涂裝車間達到95%以上。在總裝車間,首次應用了底盤整體自動合裝,風擋、底盤、座椅、輪胎也全部由機器人來裝配,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工廠采用在線匹配檢測和AI視覺防錯技術,在關鍵質量節點100%數字化運營,閉環追蹤,確保每臺車都能零缺陷按期交付。
“奇瑞新能源在未來兩年內計劃推出8款車型,以不斷升級和打造差異化,保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翟小兵說。
奇瑞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越來越多的上下游企業正向這里聚集。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蕪湖市以奇瑞集團為龍頭,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該計劃以“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為主線,通過創新、產業、服務、人才、文化、金融、智慧七大平臺的協同作用,全面提升汽車產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預計到2027年,蕪湖市將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聚“鏈”成群,汽車產業“鏈”出新圖景
近年來,蕪湖市不斷優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建設,圍繞“鏈”發力,扎實推進補鏈延鏈強鏈工作,營造上下游聯通融合、創新發展的產業生態,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
4月18日,記者走進位于蕪湖市南陵經開區的舜富精密壓鑄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數字化展廳的大屏幕上,清晰顯示整個鑄造設備運行以及銷售、采購等數據。該公司將工業互聯網技術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打破了汽車零部件行業的信息孤島,提高了生產效率。
“我們利用與阿里集團共同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了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打破了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行業壁壘,實現了產業鏈的高效協同。”舜富精密壓鑄公司負責人朱伶俐告訴記者,自去年新型工業化互聯網同步上線以來,產品合格率提高了30%以上。
近年來,蕪湖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相應的零部件企業更是迎來新機遇。作為一家集模具及鋁合金壓鑄件的研發、制造和銷售為一體的壓鑄企業,該公司通過工藝革新和技術升級,目前已具備年產鋁合金壓鑄件3萬噸的生產能力,2023年實現產值4.35億元。今年,公司將整合信息互聯網,以“5G+工業互聯網”的精密壓鑄智能制造工廠建設為目標,實現大數據平臺智能生產。
坐落在蕪湖市灣沚區的中匯森薩塔科技(蕪湖)有限公司,是傳感器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公司生產的高壓接觸器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的重要一環,該公司被精準招引落戶蕪湖灣沚不到2年,已駛入發展快車道。
“我們在蕪湖主要生產陶瓷真空釬焊高壓直流接觸器,這是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之一,負責在高壓直流電路中接通、斷開電流。目前這一產品已經成功實現量產,并批量供應到歐洲市場。”中匯森薩塔科技(蕪湖)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建軍告訴記者,企業2022年7月落戶蕪湖后,已投產數條產線。2023年,該企業實現產值約1億元。2024年,企業訂單總額已超過2.5億元。
目前,隨著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動能不斷加速,蕪湖市正借助產業發展“風口”,已集聚上下游規上工業企業371家,構建起“整車—電池—電機—電控”“關鍵系統—整車—服務—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集群成勢,低空經濟借力騰飛
如今,蕪湖市借助工業基礎和航空交通優勢,積極拓展低空經濟,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豐富低空產品和服務應用場景,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實現新能源汽車與低空經濟“雙翼齊飛”。
在蕪湖市灣沚區,有這樣一個“航空小鎮”,這里以高端研發制造和通航運營保障為主導,全力打造通用航空產業聚集地。經過10年發展,如今這里已形成較為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基本實現“不出園區便可生產一架國產通用飛機”。
4月17日,記者走進位于“航空小鎮”的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在該公司飛機停靠區,工作人員正在檢查飛機各項性能是否完好,等待第二天的試飛試驗。其中,一款國產CA42型通用飛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國產CA42通用飛機加滿油后,飛行距離有2300多公里,續航時間長達六七個小時,主要用于國內民航飛行員的培訓等。”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洪雨寧告訴記者,去年10月,鉆石飛機生產的國產CA42通用飛機在蕪湖成功試飛。CA42型通用飛機實現了國產型號通航飛機與國產民用航空活塞發動機的“雙國產”,打破了此前發動機依賴進口的局面。
“擁有自主國產核心零部件的飛機不僅應用于航空培訓、短途運輸等常規作業,還可以應用于應急救援、森林防火、海事巡邏等更多場景。”洪雨寧說。
鉆石飛機是從事通用飛機、特種飛機、無人機及配套設備、復合材料等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維修與服務的國有控股高新技術企業。自2013年成立以來,企業已經累計交付飛機100余架,成為國內唯一通用飛機類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設有院士工作站,已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及通航運營等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蕪湖市借助蕪宣機場交通優勢,將低空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賽道,著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集聚發展,不僅調動了高科技企業在蕪湖投資興業的積極性,也為航空科技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
“‘航空小鎮’已匯聚鉆石飛機這樣的整機企業十余家,還吸引了包括發動機、螺旋槳、航電系統、新材料等在內的上下游企業快速集聚,為整機研發生產和國產化提供強大配套和助力。”蕪湖灣沚區新蕪經濟開發區紀工委副書記竺保榮告訴記者。
目前,蕪湖已集聚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近200家。2023年,全市低空經濟產業產值達400億元。去年10月,《蕪湖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發布,到2025年,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將突破300家,低空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科技+產業”做好創新大文章
“我們這里可以測試各種芯片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近日,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的實驗室里,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芯片的各類模擬測試。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是蕪湖市超前部署的微電子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平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第三代半導體、汽車電子、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究服務及培育人才助力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依托專業人才和稀缺設備,面向蕪湖本地企業提供行業技術攻關、檢驗檢測、設備共用等支撐與服務,試制成功超寬禁帶半導體、6英寸金剛石材料等產品,打破國外封鎖,填補國內空白,近兩年對外服務超600次。”西電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東告訴記者。
去年,由西電研究院牽頭的“新型寬禁帶功率半導體核心裝備、基礎材料及器件先進工藝技術研究中心”項目,成功入選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項目庫。
西電研究院在蕪湖與奇瑞、埃泰克、熙泰、芯思維等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0余項;組織科研團隊立項產學研項目46項,節約企業研發成本近千萬元,產生經濟效益超億元。研究院累計申請專利332項,授權專利98項,引進孵化高層次人才團隊16支、企業13家。
像西電研究院這樣的重點研發創新平臺,蕪湖已經布局建設40余個。近年來,該市推動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合作,增強創新產品的應用效能,加強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蕪湖堅持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旗幟性抓手,已促進140余項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有效對接。同時,通過實施全域創新能力提升行動、開展“大科技”評價改革,指導各地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創新能力鍛長補短措施,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如今,蕪湖正在進一步做好創新大文章,通過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良性循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持續推動地方經濟向“新”而行。(阮孟玥)
“硬科技”激活企業新動能
記者近日走進位于蕪湖市無為市的蕪湖徽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新能源電池、半導體晶圓等各種零部件展品陳列其中,它們所用的膠粘涂料均由徽氏新材料制造。
2021年,徽氏新材料研發出用于新能源電池的可降解溶脹膠帶,填充圓柱形鋰電池的電芯和鋼殼間的縫隙,提高其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我們經過兩年多的技術布局和研究,打破國外壟斷,目前已成為國內首家售賣溶脹膠帶的企業。”徽氏新材料公司副總經理梁龍告訴記者。
如今,高端涂料企業的競爭,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
“我們一直視研發為企業的核心動力,研發投入占公司營收的6%以上,研發科學家和工程師占企業員工的16%。”梁龍說,由于在研發和設備上投入大,政府還積極幫助其對接金融機構,化解“融資難”問題。
科技創新不僅解決了諸多“卡脖子”難題,更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近年來,無為市大力推進科技賦能,通過舉辦第三屆國家(無為)特種電纜產業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論壇、“科技入皖”進無為等活動,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集創新服務資源。搭建校企對接平臺,加強與上纜所、青島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助力工業增長新動能,提質擴面培育新的增長極。無為聚焦電線電纜、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找準強鏈、延鏈、補鏈新的著力點,正積極培育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好的排頭兵企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無為加快構建成長。
2023年,無為新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9家,增長76.6%。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5家,入選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和全省“特色產業+金融+科技”發展試點縣。(阮孟玥)
“站室聯建”助推基層養老
“腳踝這里還痛嗎,我幫您做個理療吧……”近日,在南陵縣許鎮鎮仙坊村的站室聯建點內,村醫正在為朱荷香老人做中醫理療。
“咱們這兒的醫生技術和服務都很好。除了可以看看身上的小毛病,還能在這里看書、下棋、聊天。”在書畫閱覽室里,村民馮山林告訴記者。
為科學合理統籌基層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資源,更好地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南陵縣采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站”聯建的方式,整合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站服務資源,實施“站室聯建、醫養融合”項目。
“站室聯建既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的日常就醫問題,也為他們提供了活動場所。”南陵縣民政局副局長邾東告訴記者。
“站室聯建”項目點由村(社區)負責新建或改建提升養老服務站,衛生室進行適老化改造并運營,為周邊老年人提供“助急、助醫、助餐、助行”以及探視巡訪等服務。同時,賦予聯建“站室”經營功能,提供按摩、日托、短托等與養老相關收費服務,強化聯建“站室”造血功能。目前,南陵縣已累計投入450萬元,建成站室聯建項目點30個。
許鎮鎮仙坊村站室聯建點位于仙坊村衛生室內,項目面積210平方米,其中養老服務站100平方米、衛生室110平方米。除了日常服務外,仙坊站室還安排老年人參加一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
記者了解到,南陵縣養老機構均與周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約,村醫定期到“站室聯建”項目點上門坐診,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和常見病、多發病初級診療等服務。目前,弋江鎮、許鎮鎮、工山鎮、家發鎮、煙墩鎮中心衛生院盤活現有醫療資源,成功創建“安徽省優質醫養結合示范中心”。(阮孟玥)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