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千里江淮草長鶯飛,一派生機蓬勃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安徽考察,多次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為安徽發展全方位把脈定向。
“安徽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绷暯娇倳浻H切勉勵安徽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創造美好前景。
牢記總書記囑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安徽始終踔厲奮發,在奮進中創造美好前景。
近年來,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建設“七個強省”奮斗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三鏈”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互促互進
創新是安徽的基因與名片。抓住了創新,就是抓住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就是抓準了推進安徽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點”。
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
在合肥市未來大科學城,合肥先進光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及配套工程正在建設。
同步輻射光源被譽為“前沿科研的眼睛”。建成后,有望推動合肥等地成為世界級光子科學研究中心和產業研發高地。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國新一代粒子物理研究利器——超級陶粲裝置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也正在持續推進。
超級陶粲裝置作為國際獨特的強相互作用研究和電弱精確測量的專用平臺,將成為國際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并可在未來20年至30年內保持該能區科學研究的世界領先地位。
大科學裝置是“國之重器”。不到一個月時間,兩個大科學裝置相繼“上馬”,凸顯安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創新大格局中搶占先機的雄心和力度。
安徽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發展戰略布局,掛牌成立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個、中西部首個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臺。
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堅決扛起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勇擔第一方陣的使命,安徽既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著力量,又沿著“科技強省”之路鏗鏘前行。
創新的背后,是教育與人才的支撐。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筑臺募士——這是安徽人才招引的重要打法。
安徽積極引進或自主搭建高能級科創平臺,并將其打造成招才引智的“金招牌”。
首個國家實驗室、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12個大科學裝置先后落子安徽,為各類人才事業發展擴容提質。
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218家“國字號”平臺,成為“英雄用武之地”。
不僅高筑引才“黃金臺”,更有創新政策加持護航。
安徽在全國率先出臺支持國家實驗室人才政策“18條”,制定實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政策“10條”,授權自主引才、自主設崗、自主聘任、自主評價、自主定薪……
在人才政策的催化作用下,優質平臺優勢正轉化為人才集聚優勢,源源不斷地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跨越山海,奔赴而來。
人才不僅源自招引,還源于教育。近年來,在皖高校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產業發展到哪里、人才培養就跟進到哪里?!毖巯拢慌屡d學科、交叉學科正在江淮大地上被布局。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生態正加快構建。
向“智”而行 制造業加速崛起
今年4月12日,大眾汽車集團宣布,計劃在中國投資25億歐元,以擴大其在安徽合肥的生產基地和創新中心。
這是大眾在中國的再一次增資。
正如大眾(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上所宣布的:“大眾(安徽)是我們的大本營?!?/span>
對于世界及中國制造業而言,像大眾這樣跨國巨頭的戰略選擇,無疑具有強烈的風向標意義:安徽,“中國制造”版圖上正在崛起的新勢力,日益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安徽制造業的“感召力”從何而來?數據能給出答案。
過去五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增速位居全國第四。2023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5萬億元,達到50875億元,比上年增長8.9%,營收總量躍居全國第7位、中西部第1位。
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產,全國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0%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
作為鏈條最長、覆蓋面最廣、經濟拉動能力最強的制造業行業,汽車產業是觀察制造業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安徽重點打造的首位產業。
在蕪湖港朱家橋國際集裝箱碼頭,數千輛奇瑞汽車整齊停放,即將發至全球多地。秉持著“再難不省研發”原則,奇瑞集團連續多年將銷售收入的7%左右投入于研發,筑牢企業核心優勢。在寧國市“中德智造小鎮”,安徽望錦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成裝配車間里機器聲轟鳴。為應對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訂單需求,該公司今年以來新增多條生產線。這些都是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的縮影。
2023年全年,安徽全省汽車業增加值增長33.9%,增幅創2010年以來年度新高,為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26.4%、居41個大類行業之首;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
光伏和儲能產業發展更加迅速。目前,安徽光伏玻璃產量占全國1/2以上、逆變器產量占全國1/3、組件產量占全國1/4左右。2023年全年光伏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00億元,躍居全國第3位、創歷史新高。
2023年,安徽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390.6億元,增長11.6%。“新三樣”出口的高速增長,折射安徽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勢頭。
安徽不僅有技術領先的產業和企業,也有著工業4.0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全球頂級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共同組織遴選的“燈塔工廠”,被認為是全球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標桿。安徽有5座“燈塔工廠”,居全國第3位。另外,安徽還培育了國家級智能制造工廠12個,數量居全國第2位。
當前,安徽的制造業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正努力闖出一條創新驅動、人才引領、數智賦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徑,以新型工業化的扎實成效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繪就“豐”景 沃野鄉村展新顏
皖北沿淮的小麥郁郁蔥蔥,沿江江南的水稻搖曳生姿……眼下的安徽,春耕春管正持續推進。
春不誤,秋不負。
去年安徽糧食生產交出亮眼成績單——糧食產量830.16億斤,再創新高。
這樣的數字讓人心安。至此,安徽糧食總產連續7年站穩800億斤臺階,喜獲“二十連豐”。
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均是提單產的關鍵手段。
在蕪湖市弋江區火龍街道千畝高標準農田里,伴隨著機聲隆隆,呈現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農田的一角,弋江區金色田園家庭農場負責人通過節能灌溉技術,把天然有機肥和水直接輸送到農田……
高標準農田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糧食安全。去年我省啟動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42.7萬畝,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36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達12家、居全國第2位;推進科技強農,安徽耕云農業大模型落地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
牢記“國之大者”,勇于擔當作為。安徽正全力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在糧食方面,以800億斤為新起點,一個千億斤江淮糧倉正在崛起。
火焰牛舌、咖喱牛腩、牛蹄塊、牛肉片菌包……在利辛縣安徽萬禮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一款款低溫牛肉產品看得人眼花繚亂。
推進“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皖北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徽派預制菜產業等發展。安徽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下大力氣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2023年全省新認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2萬億元。
前不久,2024年度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出爐,肥東縣橋頭集鎮華光社區等211個行政村入選。
這是安徽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中第二批次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2023年7月21日,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在黃山市召開,宣布啟動“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并把“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安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
鄉村建設,成為“一號工程”“基礎工程”。
2023年,安徽建設精品示范村200個、省級中心村838個,提質改造農村公路4166公里。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淮北“一杯茶”七步調解工作法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7872元、增長15.2%。
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秀美畫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鋪展。
逐“綠”奮進 徽風皖韻更“出圈”
淮河南岸,一座沉寂了2000余年的戰國時期楚國大墓徐徐揭開面紗,傳來今年考古界的重磅“新聲”。
這是位于淮南市高新區三和鎮徐洼村的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
距今200萬年的人字洞遺址、距今約6000年的磨盤山遺址、始建于14世紀的鳳陽明中都遺址……江淮大地上一批考古新發現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中華文明延續性、連續性的實質載體。
歷史悠久綿長、文化底蘊深厚是安徽最寶貴的財富。
當前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文化既是重要內容、重要標志,也是重要支撐、重要力量。
去年,安徽文化傳承發展成果豐碩:凌家灘遺址被認定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標志性遺址,新認定中國傳統村落70個;文藝創作精品迭出,榮獲全國性文藝獎項18個;“中國好人”上榜人數全國第一;691個公共文化空間投入使用,省科技館新館建成開放;體育健兒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上取得佳績……
生態興則文明興。
文化方面,安徽底蘊深厚;生態方面,更是有著堅實底座。
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和新安江、巢湖等聞名于世,這是安徽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優勢。
“快看,是江豚!”4月初,在安慶市望江縣望東長江大橋至雷池鎮蓮花洲村水域,江豚愛好者、攝影師沈凡拍攝到三五成群的野生江豚在水中覓食、嬉戲。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對環境非常敏感,是反映長江生態的“晴雨表”。近年來,長江安徽段江豚種群數、野外揚子鱷種群數明顯增多。
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安徽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全省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在江淮大地成為常態。
數據更加直觀——PM_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下降0.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9%,提高1.1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0.2%,提高3.1個百分點。江淮大地綠水青山成色更足,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奮斗,賦予時間以意義,賦予未來以答案。
今日的安徽,正處在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以更大作為奮力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