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
以創新為主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安徽而言,就需要用好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精準選擇方向和賽道,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同時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創新活躍強勁是安徽的亮麗名片。近年來,安徽堅持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以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能級平臺為載體,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安徽有著獨特的優勢。
以安徽正在聚力建設的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為例,這三個方面都對應著發展前景廣闊的未來產業。目前,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和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安徽已經實現全球并跑領跑。依托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安徽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催生了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
接下來,要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磁場效應”,下更大功夫營造促進科技創業、發展科技產業的良好生態。依托高能級平臺、大院大所等優勢資源,完善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支持,加強公共技術平臺支撐,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將更多“科技之花”變成“產業之果”。
新興產業異軍突起,是安徽經濟的一大突出亮點。近年來,安徽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做精制造業作為立省之本,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集群。特別是把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構建從整車到零部件到后市場的完整產業體系,集聚了奇瑞、蔚來、大眾安徽、江淮、合肥比亞迪等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在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上,安徽也取得重要進展,去年全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67.4億元,同比增長50.9%,居全國第3位,僅次于江蘇、浙江。
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乘著蓬勃向上的強勁勢頭,進一步優化產業專班工作機制、創新招引方式、匯聚工作合力,做好全產業鏈招商、徽商回歸、吸引和利用外資、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雙招雙引”質效。聚焦汽車“首位產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材料、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深化“投資安徽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積極引入鏈主型企業、科技領軍型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做大做強。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同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安徽開展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建立數字化轉型五級評價體系和服務商資源池,推動企業加快“智改數轉”步伐,去年完成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7737戶、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提升數智賦能質效。聚焦“智改數轉網聯”主攻方向,探索“標桿示范—重點產業鏈—工業園區”點線面應用推廣路徑,打造省級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培育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同時,突出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牽引,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技術改造投資的稅收優惠和專項再貸款政策,持續優化鋼鐵、建材、有色、化工、機械、輕工、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的行業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堅持以創新為主導,全力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數字賦能、高端引領做強傳統制造業,安徽將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取得更多成果。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