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

【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安徽擔當】蓄勢賦能,安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安徽日報2024-04-25作者: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省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及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記者就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專訪了相關部門。

下好創新“先手棋” 培育新質生產力

——訪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省科技廳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和對安徽工作的

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3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前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2%,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0.3%,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利潤是沒有研發活動企業的5.7倍,科技支撐產業作用明顯。

“我們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謀劃開展‘五大行動’,不斷強化大招引、開展大攻關、建設大平臺、培育大企業、取得大成果,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力建設走在全國第一方陣的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表示。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吳勁松介紹,我省正實施科技攻關聚焦行動。通過零基預算改革,統籌整合分散在有關部門的科技攻關資金,設立了10億元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專項資金,打造協同聯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有組織攻關新體制。零基預算改革,使科技攻關資金總量和單個項目支持強度成倍增加。總量上,由原來每年4億元增加到10億元。強度上,單個項目支持強度由平均81.7萬元提升到469.5萬元,提高了5.7倍,特別重大的項目省支持資金可達億元以上,有效改變科技項目“小而散”、科技資金“撒胡椒面”局面。

聚焦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解卡”行動,突破了計算光刻EDA軟件、高溫合金葉片、疊屏顯示、LPDDR5芯片、工業軟件幾何內核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建立龍頭企業牽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共同參與的大兵團協同攻關模式,全鏈條、系統性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高水平創新的保障,也是開展科技攻關、聚集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目前,安徽擁有全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第一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3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為了更好發揮區域創新平臺整體優勢,要推動全省創新平臺從注重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吳勁松表示,要大力實施創新平臺強身行動。根據中央科技委部署,對全省創新平臺進行集中清理規范,重塑構建以省級平臺為重點、廳局級平臺為補充、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體系。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省級創新平臺,強化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部署,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企業站創新“C位”

建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載體在企業,推動科技資源加速向企業集聚是關鍵。“我們實施了企業主體強化行動。推動項目、資金、平臺、儀器、獎勵等‘五個向企業傾斜’,初步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吳勁松介紹,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雙倍增”行動,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

在安徽,每天誕生12家高新技術企業、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23年,全省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80%。

吳勁松表示,在壯大科技企業規模的同時,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至關重要,要發揮科技領軍型企業優勢,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建設省產業研究院等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抓住了未來產業就搶占了未來產業新賽道。吳勁松說,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緊緊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前瞻布局、提前卡位,才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一方面,加強對未來產業前瞻謀劃,鏈式布局一批協同創新類項目,布局打造“6+X”未來產業體系,積極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圍繞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做好“沿途下蛋”工作,推動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著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匯聚創新資源

打造全域創新體系

對標“在國家創新格局中勇擔第一方陣使命”目標要求,我省優質創新資源并不豐富,高端創新資源較為缺乏。吳勁松介紹,我省正實施創新資源集聚行動。全力開展招引工作,招引全國知名高校、院所、企業來皖建立分支機構,建立研發平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堅持“走出去”,持續開展“高校院所行”系列活動,逐步拓展至京津冀、東北、西北和西南的重點高校院所,乃至境外名校名院名所,千方百計引人才、引成果、引平臺。積極“引進來”,大力開展科技招商,著重培育和引進一批高科技型、高成長性和前瞻性、戰略性、牽動性的科技項目、機構和人才,從而達到“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效果。

此外,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遍及全球的校友優勢,高標準打造“科大硅谷”,已建立全球創新中心9家,新入駐科技型企業800多家、創新創業人才近萬人。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平臺、項目、資金、人才等落戶安徽。進一步用好用活已有的浙江大學安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北航合肥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和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

當前,區域創新競爭更加激烈,我省區域創新發展仍不平衡。吳勁松介紹,要實施全域創新行動,打造全域創新體系。強化合肥科技創新龍頭作用,充分發揮合肥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優勢,以世界一流標準打造合肥科創名城,不斷提升引領和輻射帶動能力。

在強化提升合肥創新能級的同時,推動蕪湖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產業創新中心和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支持蚌埠打造生物基和硅基材料制造業中心、建成皖北區域創新中心。還要加大對其他地區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區域特色產業創新中心,推動成立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研究院、靈璧縣高端軸承產業研究院、潛山市刷業產業研究院等,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發展,為全域創新奠定基礎。(鹿嘉惠)

不斷完善發展新質生產力法治保障體系

——訪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吳斌

近年來,省人大常委會立足人大職能,緊緊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凝心聚力、統籌謀劃有關立法項目,不斷完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法治保障體系,為增強發展新動能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撐。近日,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吳斌就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制度保障等話題接受記者采訪。

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圍繞全面創新改革實驗省建設,省人大常委會系統開展創新驅動立法,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制定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堅持“四個面向”,著力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著力支持量子科學、磁約束核聚變科學等戰略性前沿基礎研究,以原始創新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推進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加強平臺建設;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創新能力;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

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社會科學普及條例,協同提升勞動者科學技術素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科學技術全面進步。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關鍵。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省人大常委會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促進產業發展地方立法工作。

在制定全國首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時,省人大常委會將黨中央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制度化、法治化,確保在安徽落地生根,同時將省委一系列決策部署的重要內容上升為地方性法規規范,保證重大改革于法有據,促進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去年,省委作出部署,明確汽車產業為我省首位產業。省人大常委會及時跟進,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這是全國首部新能源汽車產業立法。條例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就創新引領、產業鏈提升、場景拓展、開放合作、支撐保障等作出規定,強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協同聯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更好推進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大數據發展條例,明確大數據發展的促進措施,嚴格規范安全管控措施,切實以法治引領、規范和保障大數據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發展路徑,推進數據產業化、產業數據化,促進科學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今年,省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精神,將修訂企業技術改造促進條例、制定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決定列入2024年立法計劃,從立法層面對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作出規范,更好助力一體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催生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省人大常委會圍繞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生態、場景等開展立法工作,催生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激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市場活力。

去年出臺的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圍繞營商環境良好生態、利企惠企的市場環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環境、高效便利的政務環境、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積極有力的監督保障等方面制定針對性制度舉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提高投資吸引力和發展競爭力,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

在推動發揮安徽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試驗田的先導作用方面,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明確對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或者限制的事項,鼓勵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創新活動,加快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形成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新經驗、新路徑。(范孝東)

以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訪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

新質生產力,是以新產業為主導的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安徽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振了發展信心,增強了行動自覺,注入了強大動力,引領安徽蹚出一條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指明了前進方向。”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表示。

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將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先進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中,不斷創造新價值。

創新,是安徽的一張閃亮“名片”,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不竭動力。近年來,安徽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區域創新能力升至全國第7位,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陳軍表示,安徽積極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構建由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等多類型、多層次的高能級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建成覆蓋省、市、縣(區)三級的安徽科技大市場體系,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轉移轉化機制,多次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布局建設安徽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打造以“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谷院網”融合創新品牌,推動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拓展空間、深度賦能。

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安徽聚焦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至2023年的42.9%。”陳軍說,我們注重遴選培育新興產業重點企業,建立并動態更新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名錄,引導各地加大對重點企業扶持培育力度。

2023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近6800家,貢獻全省近八成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五成多的上市企業;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企業超過2200家,實現營收4000多億元。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安徽7737戶規上制造業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200項以上,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駐用戶107.2萬戶、服務企業510.1萬次,助力更多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推進布局前沿技術、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近年來,安徽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領域新賽道。今年,我省提出將加強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開工建設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爭取深空探測重大標志性工程立項實施;新建一批前沿技術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重組升級省(重點)實驗室100家以上。

“我們緊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瞄準布局新領域新賽道,著力打造創新引領、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未來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持續動能。”陳軍說,安徽全面啟動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7+N”等領域和方向(培育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先進材料、低碳能源、生命與健康、未來網絡等7個重點領域,同時兼顧第三代半導體、先進裝備制造、區塊鏈、元宇宙等領域發展),布局建設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系統推進科技創新、示范應用、體制機制、政策舉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試。

談及下一步的目標打算,陳軍說,安徽將圍繞持續壯大新質生產力的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加快打造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深入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作用,及時將更多的創新性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二是促進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乘勢而上壯大汽車“首位產業”,加快建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鞏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壯大新材料優勢產業,培育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未來產業集群,進一步夯實新質生產力載體支撐。三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谷院網”互動賦能,打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系。四是營造良好發展生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把高質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進來”更好結合起來,促進“數實融合”,推進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著力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壯大的生態系統。(王弘毅)

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 高質量建設美麗安徽

——訪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羅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省生態環境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讓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的增長點。

2020年以來,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達6121億元,近三年增長率分別為26.5%、26.6%、33.6%。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重大項目落地有力,2023年落地項目總投資額達11867.3億元,連續兩年居安徽十大新興產業之首,項目平均投資強度達8.79億元。落地百億元以上項目32個,投資額3632億元。皖北地區落地項目數、投資額全省占比分別為34.8%、29.7%。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的重要支撐,是實現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保障,我們也必須在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上走在前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羅宏表示。

科技推動創新

加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要實現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必須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羅宏表示,我省正大力推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組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上下游企業協同的創新聯合體。以企業為主體,緊盯高效光伏電池、氫能制備儲存等新能源領域,高效電機等高效節能領域,脫氮除磷技術和智能控制裝備等先進環保領域,儲能電池和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等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減碳和碳匯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培育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布局產品試驗線,加速成果轉化應用。深化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合攻關,支持滬蘇浙知名高校院所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推進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建立一批新能源領域專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撐。以實施人才興皖工程為契機,加快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加快產業綠色化發展,健全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才能加速實現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省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奮力推進產業集群在“綠色賽道”上實現跨越趕超。

如今,我省正鼓勵龍頭企業領建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探索新興固廢綜合利用市場化途徑,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統籌全省風光電資源,拓展“新能源+”示范應用,支持省屬能源企業綠色轉型,引導地方因地制宜建設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的增長點。

“隨著我省綠色轉型的不斷加深,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成果豐碩,產業規模再創新高,一些重點領域優勢突顯。”羅宏介紹,其中陽光電源、合肥晶澳、合肥通威等13家新能源企業營收超百億元。2023年,我省新能源光伏領域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產量全國占比分別為50.8%、14.7%和24.6%,其中TOPCon電池產量占全國近一半、HJT異質結電池產量占全國近四分之一;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全球領先。儲能領域擁有一批頭部企業,部分重要產品行業領先,儲能電池產量全國占比5.6%,隔膜涂覆材料全球市場占有率50%。

此外,我省新增高端壓縮機及系統技術、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電能高效高質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主導、參與制定國家標準6項,培育符合國家光伏行業規范條件企業9家、位居全國第四。自主研發異質結組件功率四次刷新世界紀錄,最高實現755.03W;中國科大單結鈣鈦礦電池穩態效率達26.1%,創世界紀錄;陽光電源發布全球首個10MWh全液冷儲能系統。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儲能等一批重大項目實施;宣城年產24GW高效N型單晶TOPCon太陽能電池、國軒年產20GWh動力電池等一批重點項目實現當年簽約、開工、投產。

聚力強鏈補鏈

共創綠色經濟發展新高地

“省生態環境廳作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牽頭單位,正深挖綠色產業發展新機遇,深化對接合作,聚力強鏈補鏈,共創綠色經濟發展新高地。”羅宏說。

近年來,該工作專班堅持抓項目、引企業、促集聚,緊緊圍繞“雙招雙引”工作目標和任務,不斷豐富手法、步法、打法,用市場邏輯謀事、用資本力量干事,針對性吸引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來皖落地。

“我們深入研究產業發展規律,用全產業鏈的理念謀劃產業集群發展布局,我們專門有一支力量在推動、調度、謀劃、協調、布局這個產業。”羅宏介紹,其中,皖北作為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為此該專班編制《皖北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突出產業集群和重點園區兩大抓手,以“兵團式、陣地戰”模式助力皖北地區全面振興。

突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既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詞,也是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特色打法,這對于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同樣重要。

羅宏表示,我省正加強產業科技協同創新,爭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皖布局,制定實施“揭榜掛帥”、技術攻關指導目錄。編制產業人才培養行動方案,健全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等機制,每年培養本專科畢業生近1萬名,引入13個高層次人才團隊。組建120億元產業母基金,通過立項評審子基金12只、總規模183億元,儲備項目225個、擬投資154.4億元。

緊抓產業“風口”

綠色經濟向“新”發展

“近年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風起云涌,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安徽著重打造的十大新型產業之一,正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其發展前景仍然十分廣闊。”羅宏說。

如今,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搭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如何緊緊抓住安徽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風口”?羅宏介紹未來的工作方向。

“2024年,我們將繼續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健全跨產業、跨專班、跨層級項目招引機制,完善產業鏈全景圖,制定招引目錄,辦好中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博覽會等平臺,吸引優質項目、高端人才、企業總部在皖布局。此外,還將加快產業‘走出去’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碳足跡核查認證、ESG評級和投資指引,在海外布局生產基地、營銷服務中心、海外倉,塑造出口新優勢,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羅宏表示。

“我們還將在政策、市場、技術等層面持續發力,為產業發展助力。”羅宏補充道,將繼續加強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投入和支持,鼓勵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著眼強鏈補鏈延鏈,列出項目和企業清單,加大優質項目招引力度。注重基金賦能,通過打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母子基金集群,吸引社會資本和優質項目落地安徽、參與產業發展,為讓安徽加快成為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貢獻“新”力量。(羅曉宇)




責任編輯:賀鵬云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玉蒲团之天下第一|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校花小雪和门卫老头阅读合集|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蜜臀91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024永久免费视频|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一级免费黄色大片| 最近更新2019中文字幕8|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地址|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 老司机激情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播放|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2020狠狠操|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 国色天香精品一卡2卡3卡| jizz在线免费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仙踪|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扒开末成年粉嫩的小缝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人指教视频| 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乱码工厂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乱码视频 | 忘忧草日本在线播放www|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日本videos18高清hd下| 久久99热国产这有精品|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