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走進碭山縣朱樓鎮陳寨村菊姐殘疾人手工坊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中國龍、梨樹王、金鳳凰、龍鳳呈祥等手工編織品。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出自貧困殘疾人之手。
加工車間里,貧困殘疾人陳省芹正做著手工編織,只見她捏著金屬線靈活地扭來繞去,不大一會兒,栩栩如生的“孔雀開屏”就呈現在眼前。
“我雖然要靠雙拐才能走路,但我靈活的雙手可以工作,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一切多虧了菊姐。”陳省芹對記者說。
陳省芹口中的“菊姐”是陳寨村村民楊秋菊,今年42歲,是菊姐殘疾人手工坊負責人。楊秋菊的丈夫因病殘疾,兩個孩子又在上學,由于家庭缺少勞力,生活十分困難。堅強的楊秋菊不向命運低頭,苦苦找尋脫貧致富路。她種過地、打過工、開過出租車、當過銷售員,嘗盡了生活的艱辛。一個偶然的機會,楊秋菊接觸到手工編織,勤奮好學的她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學成了技術并有所創新。她晚上加班加點編織各種工藝品,白天到街上擺地攤銷售。一年下來,家庭經濟條件逐漸好轉。在楊秋菊手把手的指導下,她的丈夫很快也練就一雙巧手。
為擴大手工編織品銷售渠道,楊秋菊組織一些會唱歌、懂表演和會編織的殘疾人,成立了碭山縣摯愛殘疾人藝術團。很多觀眾被殘疾人身殘志堅、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購買他們的產品。在陳寨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王夫北的指導下,2015年,楊秋菊在村里成立了殘疾人手工坊。2017年,她帶著團隊入駐陳寨村電商扶貧驛站,取名“菊姐殘疾人手工坊”。
陳省芹的老伴10多年前因病去世,她對生活也一度失去信心。楊秋菊得知后,三番五次上門開導她,“老大姐,外面的生活豐富多彩,你要堅強地活下去啊!你要是不嫌棄的話,就加入我們吧。”陳省芹動心了,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手工坊,一下子就被琳瑯滿目的產品吸引了。當看到手工坊里的殘疾人干得熱火朝天,陳省芹被他們的生活熱情所感染,決定留在這里。她吃苦耐勞,再加上喜歡鉆研,不到一年時間就成了業務骨干。現在的陳省芹收入穩定、生活樂觀,完全變了一個人。
50歲的貧困戶、低保戶胡紅星肢體重度殘疾,幾乎喪失勞動力。加入楊秋菊的殘疾人藝術團后,他不僅吹拉彈唱樣樣在行,還能幫助編排導演新節目,成為殘疾人藝術團的一把好手。朱歡歡也是肢體重度殘疾,在楊秋菊的撮合下,她和胡紅星喜結連理,還生育了一對健康可愛的女兒。“殘疾人藝術團讓我有了發揮特長的舞臺,還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胡紅星感動得熱淚盈眶。
2018年初,楊秋菊的丈夫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擔和工作的壓力全部落到她身上。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的鼓勵下,楊秋菊沒有被困難所擊倒,繼續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她在陳寨村電商扶貧驛站拓展新業務,培訓員工在網上代理銷售手工藝產品。她先后在江蘇泗洪縣、河南民權縣開設了兩家分廠,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經過多年努力,菊姐殘疾人手工坊不斷發展壯大,最多時員工超過100多人,其中老弱病殘占八成以上,帶動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2017年11月,菊姐殘疾人手工坊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脫貧致富示范基地”,是安徽省榮獲此殊榮的7家單位之一。2019年11月,楊秋菊榮獲安徽省“巾幗建功標兵”。(記者 何雪峰)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