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本工作日志,30多本榮譽證書,數千份環境質量數據文檔……11月3日,在銅陵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梅建鳴的辦公室,提起這些沉甸甸的工作成果,他輕描淡寫地說:“這不算什么,都是日常工作,應該做的。”
梅建鳴今年58歲,現為銅陵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環境應急專家庫成員。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36年如一日,一直堅守環境空氣監測崗位,面對人員少、任務重的現實情況,他主動放棄休息日,年平均工作350天以上。
“早些年,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統計、審核、上報都是手抄,報表也要自己制作,需要一項數據資料往往得翻一堆紙質統計表。現在方便多了,數據資料都在電腦里,我手機里也有備份的。”梅建鳴告訴記者,銅陵市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控制的環境空氣監測站60多個,都由第三方機構運營維護,實行連續自動監測。他每天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掌握監測儀器的運行狀況、儀器采集的實時數據和采集過程等情況。
3日下午3時許,記者跟隨梅建鳴來到市控空氣自動監測子站。這個監測子站設在銅陵市天井湖社區一個居民活動中心的樓頂,沿樓梯而上,頂層的一間閣樓就是監測站,里面安放有監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大氣顆粒物PM10和PM2.5的儀器,工作臺上整齊擺放著一疊監測運行記錄日志。
大氣顆粒物PM2.5濃度每立方米10.6微克、每分鐘流量16.74升;大氣顆粒物PM10濃度每立方米62.1微克、每分鐘流量16.67升。這是記者在監測儀上看到的兩組監測數據。“近期銅陵市的環境空氣質量比較好,可以直觀感覺到空氣格外清新。”梅建鳴說。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崗位異常辛苦,需要監測人員長年累月持續堅守在設備前觀測、記錄數據變化,及時掌握空氣質量變化和監測儀器運行情況。”梅建鳴一邊翻看工作臺上的監測數據記錄本,一邊向記者介紹。
他每天在關注城區空氣質量變化的同時,堅持與氣象部門聯合會商,研判空氣質量變化趨勢,發布未來5天至7天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當預測到可能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時,及時編發預警信息快報,為銅陵市重污染天氣預警發布、維持及解除提供技術支持,以便政府部門在全市范圍合理施行污染排放控制措施,有效降低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
環保工作的特性,需要環保人持續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梅建鳴勤于鉆研,自學有關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儀器以及計算機使用維護、電子電路等技術,并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他曾負責完成本單位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降水自動采集器”設計與生產定型工作,以及監測儀器維護、一般故障排除、部分功能改進等;參與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空氣質量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等相關環境空氣監測儀器企業標準的修訂審核,并結合工作實踐撰寫論文數十篇,多次參加全省環境監測學術論文交流,參與的“安徽省近10年大氣污染擴散能力變化研究”和“水泥行業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與管理方案研究”等獲省級科技成果證書。
“30多年來,梅建鳴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義務為群眾提供各種服務,服務時間累計超過9000小時,贏得群眾普遍贊譽。”銅陵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翟志勇介紹說。梅建鳴先后獲國家環境監測“三五人才”技術骨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記者 林春生)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