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信息再核對下”“人數沒錯吧”……11月18日晚,已經是下班時間,張紀偉和會員們還在為統計居家養老定期探視相關活動信息忙活著。自創立懷遠縣心連心慈善協會以來,他帶領會員四處扶貧濟困,積極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愛心送考等公益服務,組織開展各類慈善活動200余場次。種種助人之舉,在他看來,都是“令人開心的事”。
不忘初心 回報社會
16歲時,張紀偉跟著父親從亳州來到懷遠,靠著收廢品維持生計,晝出夜歸、風餐露宿,日子過得非常艱辛。積攢了一定的資金后,張紀偉創辦了再生資源收購站,生活條件逐漸有了改善。坎坷的成長經歷,讓張紀偉從小就學會了報答和感恩,他下定決心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如今,回想起那段歲月,張紀偉不愿意多訴說辛苦,反而對創業路上感受到的點滴溫暖心存感激,“我是農民的孩子,從小家境困難,一路走來,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幫助。人要懂得感恩,現在我有了一定的能力,就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10年前,張紀偉開始涉足公益慈善事業,從點滴小事做起,積極幫助困難人群,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014年,他發起并創立了愛心家園公益團隊。2016年6月份,他又牽頭創辦了懷遠縣心連心慈善協會并擔任會長。做好事無處不在,從最初的清掃衛生、清理小廣告做起,直到現在捐資助學、扶危濟困。在很多人看來,慈善都是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但張紀偉覺得,做善事不分大小,只要肯做就比什么都重要。
關愛貧困學子 愛心助力圓夢
小慧原是包集中學學生,之前是懷遠縣社會福利院的一名孤兒,后被懷遠縣淝河鄉中黃村村民領養。眼看生活逐漸走向正軌,不幸再一次襲來。2019年5月,養父因病去世,陪伴她的只有八十多歲的奶奶。奶奶疾病纏身,家庭條件非常困苦。張紀偉無意間得知了此事,立即去小慧家中探望,與她簽訂了幫扶協議,每年給予她6000元的助學金。2020年秋季,小慧順利考上了大學,張紀偉心中的一塊大石頭這才落了地。“高考前家里出了事,難免影響到孩子情緒,這是之前我最擔心的事。”他說,現在看到孩子有了好前途,自己比什么都開心。
小時候,由于家境困難,張紀偉初中畢業就輟學打工。這些年來,他吃了不少沒文化的虧,深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當他創辦慈善協會以后,首先把資助關愛的重點放在貧困學子身上,立志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藍天。2016年10月,張紀偉帶頭發動會員們無償捐贈了電動車、凈水機等物品,通過愛心義賣的方式籌集善款2萬多元,全部用于資助懷遠縣荊涂學校、項橋中學、唐店小學等學校的25名品學兼優卻家境貧困的學子們。2017年起,他又陸續與懷遠一中、二中和包集中學簽訂貧困學子幫扶協議,定期資助8名困難學生,給予他們每人每年3000元的助學金,直至高中畢業。與此同時,張紀偉還以自己的名義積極捐款。三年前,他分別與懷遠縣荊涂學校、徐圩鄉龍祥小學的貧困學生小涵、小晨簽訂了為期10年的幫扶協議,承諾每人每年幫扶2000元現金,幫助他們渡過生活難關,完成學業。
從點滴小事做起 用心傳遞溫暖
懷遠縣荊山鎮石山村貧困戶周玉珍雙目幾近失明,卻一人帶領六個子女生活,身體原因造成她能做的工作不多,家徒四壁,經濟條件捉襟見肘。張紀偉帶頭出資1000元,又發動會員籌集了8000余元,為周玉珍家里購買了洗衣機、冰箱、床、衣柜、桌椅等物資用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家人的實際困難。
對周玉珍的暖心救助,是協會救助工作的一個縮影。2016年起,在張紀偉的帶領下,心連心慈善協會開展了一系列幫扶救助殘障人士、孤寡老人、孤殘兒童等活動,會員們還走進農村,幫助40多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給他們送去生活物資及慰問金,累計捐助款物近20萬元。每年春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節假日,張紀偉都會和會員們一起走進養老院、福利院,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和孤殘兒童,不僅送上生活物資、學習用品,還為他們理發、做飯,陪他們用餐,并不定期組織文藝演出,豐富老人和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六年來共計開展50多場助老活動。
今年初,新冠疫情來襲,張紀偉帶領會員們捐款捐物達十幾萬元,早出晚歸積極參加各類防疫活動。7月,受強降雨影響,淮河水位上漲,他又帶領大家向荊山湖行蓄洪區一線防汛人員以及常墳鎮永平崗村災區群眾捐贈了價值3萬余元的防汛物資,并與協會的29名志愿者在淮河堤壩荊家溝值守了半個月,巡堤查險,排除隱患,為打贏這場硬仗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不久前,張紀偉被評為“蚌埠好人”。
這些年來,張紀偉累計捐贈達30多萬元,這對于一個靠做廢品收購生意謀生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既然成立了慈善協會,就不能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張紀偉說,只要條件允許,自己就會一直做下去,點亮愛心燈塔、傳遞人間大愛,為更多人送去溫暖。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