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遠太(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賈珂(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創新中心研究員)
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制度建設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和戰略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也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礎。
制度建設管根本管長遠
制度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穩定和發展的制度基礎。穩定的政治制度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黨的領導制度是根本中的根本,確保了黨在改革發展中的核心領導地位,指引著國家前進的方向。通過完善的政治制度安排,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確保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完善的經濟制度則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確保了資源配置的高效和市場活力的充分釋放。這些制度安排不僅促進了經濟增長,也為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持。穩定的政治制度和完善的經濟制度相輔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環,使中國式現代化得以順利推進。
制度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制度,才能應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國家處理經濟社會各方面事務提供科學、合理、有效的依據。經濟社會領域各項制度安排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從根本上保障了國家治理效能。通過各領域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不斷增強制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有效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黨始終強調制度建設這條主線,不斷健全制度框架。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同時需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以適應新時代新征程的要求和挑戰。
筑牢根本制度。根本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內容和核心特征。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根本領導制度,黨的領導是實現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障,是確保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基石,絕不能有絲毫動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確保黨領導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國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須以堅定的制度自信進一步鞏固和健全根本制度,充分發揮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的頂層統領性和全域覆蓋性作用。
完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黨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形成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優勢。完善基本制度,要強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協商民主的各項工作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深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根據不同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完善自治法規,確保制度在實踐中更加靈活和有效。推進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通過村務公開、民主選舉等措施,增強基層群眾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確保基層民主的有效運作。基本經濟制度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措施,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運營效率,同時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分配制度,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多元分配機制。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創新重要制度。重要制度連接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仍存在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必須堅決予以破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以最大力度、最高標準進行改革創新,推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如創新社會治理制度和生態文明制度,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通過完善社區治理、推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網格化管理和提升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可以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治理體系。通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不斷完善優化制度的實施機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僅有制度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實施這些制度。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僅需要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還必須注重制度的執行機制、評估機制和反饋機制的完善與優化。有效的執行、評估和反饋機制,是保證制度落實、發揮制度效能的關鍵。
創新制度執行機制。制度執行是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發揮效能的關鍵環節。制度的執行不僅需要剛性,確保制度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也需要靈活性,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滿足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堅持制度的剛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是實現科學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則。在確保制度執行不打折扣的同時,鼓勵基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制度創新,形成符合當地實際的治理模式,推動制度建設從頂層設計向基層實踐的有效轉化。
創新制度評估機制。沒有科學的評估機制,制度的執行效果和實際效能難以客觀衡量,制度的持續改進也無從談起。評估機制需要有明確的評估標準和方法,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制度,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評估過程要公開透明,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基層和群眾的反饋。通過不斷的評估和改進,才能使制度實施更符合實際需求,更好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創新制度反饋機制。有效的反饋機制能夠及時捕捉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并將這些信息迅速傳遞給制度的制定者,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和改進。為了建立有效的制度反饋機制,需要暢通的反饋渠道,使各級部門和群眾能夠方便快捷地反映問題。針對所反映的問題,設立專門的處理機構,負責收集、整理和分析反饋信息,并提出改進建議。制度反饋機制的關鍵在于確保反饋機制的閉環管理,即不僅要重視和處理反饋信息,還必須將處理結果及時反饋給信息提供者,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制度建設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不斷完善與優化制度的實施機制,確保我國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