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圍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既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更指明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路徑與方向。
推進新型城鎮化。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1.5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然而,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還存在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就是說,還有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雖然長期在城市工作居住,但還未能全面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化質量有待提高。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也是當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制度基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探索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以各種形式推動農民參與新型主體的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有力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廣袤鄉村煥發蓬勃活力。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三農”發展水平還不高,農村還是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民持續增收面臨不小壓力。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
優化土地管理。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深化農村改革,必須一如既往地把握住如何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針對建設中暴露出的有建無管、弄虛造假等問題,要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等。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優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作者:秦翠翠 單位:中共阜陽市委黨?!哺逢栃姓W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