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遵循“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論,即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產業基礎等因素,制定和實施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地方高校以其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鮮明的地方性特征以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優勢,構成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維度支撐,是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地方高校應主動承擔地方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圍繞產業優化專業,圍繞創新培育人才,培養一批自身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隊伍。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產業技術水平和發展程度,從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舉措等方面推進創新,突出優勢特色,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做優特色學科專業,形成一大批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形成與區域相適配的高等教育供給布局。要對接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低碳、金融科技等領域的人才培養改革,著力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具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
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水平,是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高等院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新形勢下加速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實力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具有扎根地方、連通區域、親近產業的天然優勢,要強化目標導向,圍繞地方產業鏈核心環節,凝練自身學科特色,著眼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開展側重于集成創新或技術革新的科研活動,并可通過組建技術經理人團隊,全方位、全流程介入科研團隊研發活動,在概念驗證、技術中試、高價值專利布局培育等方面提供精準專業化服務,引導政府基金、創業投資、產業基金與高校合作,為成果轉化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務。要加強協同創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通過地方政府、產業、學界、研發、金融、服務和應用七個方面系統集成,形成高水平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要用好評價指揮棒,加快建立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不同環節和階段,建立恰當的評價標準;完善延時評價標準,對科技成果在轉化、生產以及進入市場后進行評價,使評價更加準確、客觀、全面;注重對科技成果的外部評估和監督,探索建立規范專業的第三方評審機構,讓市場、用戶參與科技成果評估。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學決定著一個區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也在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擴大自身影響力。高校與地方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互生共榮。地方高校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積極主動地適應國家和區域的變化,在服務和貢獻中不斷拓展自身發展空間。要堅持需求引領,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動對接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布局一批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同時,健全預警、調整、退出機制,逐步淘汰就業率低、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專業點。要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建立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等,把學院辦在產業園區、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將人才培養周期及培養內容前移,提前向學生提供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和實踐技能,精心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打造共生共融、共享共贏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生態。要整合現有資源,深化產教融合,確保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過程與商業實踐相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校園+企業”多元合作,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著力優化教育評價體系,堅持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評價導向,鼓勵教師研究真問題、學生解決真問題,實現產教良性互促、校企協同推進,使學生真正深入基層、了解社會、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和貢獻度。
趙長娟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項目〔AHSKYY2023D014〕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