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四鏈”深度融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我們要在落實上下功夫,在創新中求突破,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完善動力強勁的創新鏈。創新是第一動力。“四鏈”融合中創新鏈是動力源,創新鏈上的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面向未來發展前沿的科技創新合力。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向企業傾斜,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深入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平臺、科技成果等分類評價改革,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另一方面,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根據我省產業發展規劃,打通產業鏈的技術堵點,明確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需求,統籌布局產業創新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制定,健全技術轉移轉化體系,用好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四鏈”融合中產業鏈為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提供載體,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要素在產業鏈上有效配置,可以有效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一方面,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積極推進產業鏈建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打造數字化產業鏈,增強中介機構在項目對接和磋商中的功能,促進產業鏈各主體間資源協同共享;依托云計算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即時共享和決策協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圍繞合肥量子科技與產業、“東數西算”蕪湖集群等,以及周邊城市現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產業群,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另一方面,統籌推進產業鏈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利用云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打造開放、協同的生態系統,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高效配合,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加快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謀劃部署一批未來產業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
暢通精準有效的資金鏈。資金是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血液”。“四鏈”融合中資金鏈為創新鏈、產業鏈上的各類主體各個環節提供精準有效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投融資取向,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機制。用好政府引導基金,不斷規范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擴大對產業化之前創新環節的直接融資;積極構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完善產業數字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設施、監管規范以及風險控制模式等建設,及時滿足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生態圈內企業的資金流動性需求,實現資金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參考借鑒合肥“以投帶引”招商引資模式,發揮政府紐帶作用,做好資金項目對接;通過加強信息網絡、大數據平臺等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統一的科技金融智能服務平臺,促進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專業人才、科技企業等進行信息共享,優化對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營、回籠,提升融資服務精準適配性。
構建支撐有力的人才鏈。人才是第一資源。“四鏈”融合中人才鏈為創新鏈、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只有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對接到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中,才能有效解決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產教融合不緊密等問題。一方面,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優化提升江淮英才計劃,實施重點產業人才引育專項,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創新實施重點人才項目;明確數字人才政策導向,整合現有的人才數據和信息平臺資源,建立數字人才數據庫,推進人才大數據分析工作,提升人才工作的專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精準匹配全產業鏈的人才供需。結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產業升級發展需求,在吸引優秀人才的同時,培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技術人才,夯實人才基礎;探索實行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產業發展需求相銜接,科學規劃人才隊伍的培育。(張廷龍)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