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融合步伐加快、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和物流體系逐步完善,縣域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縣域市場成為拉動國內消費增長的“新藍海”。釋放縣域消費潛力,促進縣域消費提質升級,不僅對經濟增長有顯著拉動作用,還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并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國內市場的統一和暢通。
近年來,受需求端的多元變化以及供給側和政策面的持續發力,消費向縣域下沉的趨勢日益深化。2012年以來,我國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一直高于城鎮增速。《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顯示,2023年,我國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46.3%。縣域消費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發生了重大結構性變化,呈現諸多新特點。一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消費需求由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享受型、服務型消費,需求多樣化特征凸顯;二是城鄉融合發展帶動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進入農村,縣域消費市場呈現多元化、品牌化趨勢;三是即時零售從城市快速擴散到縣域,縣域即時零售規模快速增長,縣域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盡管近年來縣域消費市場不斷擴容,展現出強勁的活力,但是縣域消費提質升級仍然面臨需求端、供給側、流通層、主體方等多方面的難點、痛點、堵點和卡點。首先,難點在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城鄉人均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下降到2023年的2.39,但城鄉人均收入絕對差距仍高達30130元。農民增收難、收入絕對水平偏低,從需求端構成縣域消費提質升級的根本制約。其次,痛點在假冒偽劣。由于監管滯后、信息閉塞、消費者鑒別力低,農村集市往往成為假冒偽劣重災區。假冒偽劣商品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安全感、幸福感,也從供給側構成縣域消費提質升級的重要障礙。再次,堵點在物流配送。農村居民在網購過程中,末端環節仍存在物流配送服務不到位、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等問題。這不僅影響消費品下鄉進村和農民生活品質提升,也從流通層構成縣域消費提質升級的主要瓶頸。最后,卡點在數字鴻溝。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老齡群體使用智能手機比例都明顯低于城鎮地區,城鄉數字鴻溝從主體方構成縣域消費提質升級的內在阻滯。
為進一步挖掘縣域消費潛力,推動縣域消費提質增效,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著力解決縣域消費提質升級面臨的難點、痛點、堵點和卡點問題。
第一,壯大富民產業,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著力攻克縣域消費提質升級難點。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關鍵在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各地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打造縣域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縣域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要優化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發揮科技創新先導引領作用,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有效激活城鄉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城鄉產業共生共榮、協同發展。
第二,加強市場監管,持續整治假冒偽劣產品,著力消除縣域消費提質升級痛點。針對假冒偽劣產品下沉鄉村的突出問題,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打假也應跟上來,采取主動干預、強化源頭治理、嚴厲打假等措施,對假冒偽劣產品進行全面堵截,防范其流入農村。同時,要加強農村居民消費者教育,提升其質量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其對商品和服務的識別能力,建立自我保護機制。此外,要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和支持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對假冒偽劣產品加大曝光力度,充分發揮其震懾作用,進而倒逼經營者強化自律意識,改進產品質量和安全工作。
第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配送服務質效,著力疏通縣域消費提質升級堵點。針對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快鄉村配送到戶的道路改造,合理規劃布局或增設村級物流末端配送服務網點及農村公共服務點,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在此基礎上,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向農村延伸拓展,推動郵政牽頭相關物流企業建設村級物流末端配送平臺,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升“快遞進村”服務水平,擴大“快遞進村”覆蓋范圍。此外,地方政府應設立“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運營的政策性補貼力度。
最后,提升居民數字素養,激活數字消費,著力化解縣域消費提質升級卡點。城鄉數字鴻溝制約縣域消費潛力釋放,在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方面尚需持續發力。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數字化建設與干預政策,推進縣域數字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和千兆光網在農村的應用場景。整合優質數字資源和技術,打造能夠滿足農村居民需求的數字服務平臺,適當簡化數字平臺使用流程,降低操作難度。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辦農村數字素養培訓班,對“弱勢群體”進行針對性培訓,培養其數字消費意識和習慣。支持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直播經濟、在線文娛等,進一步激發鄉村居民對數字技術的興趣與熱情。
(作者:許俊杰 楊國才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文系省哲社規劃重點項目[AHSKD2023D02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